在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单纯引入智能设备或部署信息系统,并不能自动带来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真正决定企业能否在数字化浪潮中脱颖而出的,是其是否具备系统化、制度化的融合能力。那么,如何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从口号落地为可执行、可评估、可改进的管理实践?答案之一,正是近年来被广泛推行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准并非一套静态的技术规范,而是一套以能力为主线、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动态管理框架。自国家标准GB/T 23001-2017发布以来,该体系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数万家企业开展贯标工作。进入2025年,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进入关键实施阶段,贯标工作不再仅限于大型国企或试点单位,而是逐步向中小企业延伸,并与绿色制造、供应链协同、数据要素流通等新议题深度耦合。例如,某中部地区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在2024年启动贯标后,通过识别“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能力”这一核心新型能力,重构了研发、生产与售后服务的数据流,使新产品上市周期缩短22%,客户投诉响应时间下降35%。这一案例表明,贯标不是形式主义的“贴标签”,而是企业战略落地的“导航仪”。

要真正发挥贯标标准的价值,企业需突破三个常见误区:一是将贯标等同于ISO体系认证,仅满足合规性要求;二是过度聚焦IT系统建设,忽视组织流程与人员能力的同步变革;三是缺乏对“新型能力”的精准识别,导致投入与产出脱节。2025年的贯标实践更加强调“分级分类”与“场景适配”。标准体系已细化出A级(初始级)、AA级(单元级)、AAA级(流程级)、AAAA级(网络级)和AAAAA级(生态级)五个成熟度等级,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跃升路径。例如,一家从事农机装备生产的地方企业,在完成AA级贯标后,并未盲目追求高级别认证,而是聚焦“基于物联网的远程运维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嵌入传感器与边缘计算模块,实现了对偏远地区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预测性维护,不仅提升了客户粘性,还开辟了服务型制造的新收入来源。

展望未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准将持续演进,其核心价值在于为企业提供一套“看得见、摸得着、可迭代”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它不是万能钥匙,但却是系统性变革的起点。对于尚未启动贯标的企业而言,不妨从一次内部能力诊断开始;对于已完成基础贯标的企业,则应思考如何将数据要素纳入价值创造闭环,迈向更高阶的生态协同。在2025年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唯有将标准内化为管理基因,才能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锻造确定性的竞争优势。

  •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准是以能力为核心、价值为导向的动态管理框架,非静态技术规范。
  • 2025年贯标工作已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扩展,并与绿色制造、数据要素等新议题融合。
  • 贯标成功的关键在于识别并建设与企业战略匹配的“新型能力”,而非仅满足合规要求。
  • 标准体系设定了从A级到AAAAA级的五个成熟度等级,支持企业分阶段、渐进式转型。
  • 典型误区包括将贯标等同于传统认证、重技术轻管理、能力识别不精准等。
  • 真实案例显示,贯标可显著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提升客户服务响应效率。
  • 地方制造企业可通过聚焦细分场景(如远程运维)实现服务化转型与收入结构优化。
  • 未来贯标将更强调数据驱动、生态协同,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制度性基础设施。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