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认证”这一政策性工具。然而,不少企业管理者仍存在疑问:这项认证是否只是形式主义?它能否真正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事实上,随着国家对智能制造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两化融合贯标已从“可选项”逐步变为“必选项”,尤其在申报政府专项资金、参与重点产业链项目时,成为一项关键资质门槛。

所谓“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制造流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柔性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而“贯标”则是指企业依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GB/T 23001-2017及后续修订版)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的过程。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超8万家企业启动贯标工作,其中约4.2万家获得正式认证,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纺织等多个行业。值得注意的是,认证并非一劳永逸——企业需每年接受监督审核,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融合策略。

以某中部地区中型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在2023年启动贯标工作前,面临订单响应慢、设备利用率低、质量追溯困难等典型问题。通过贯标诊断,企业识别出“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未打通”是核心瓶颈。随后,其在2024年投入建设基于MES与PLM集成的数字化平台,将设计、采购、生产、售后环节的数据流贯通,并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新型能力体系。2025年初通过认证后,不仅获得地方工信部门30万元奖励资金,更在主机厂新一轮供应商遴选中因“具备数字化协同能力”而成功入围。这一案例表明,贯标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驱动企业系统性变革的有效抓手。

要真正发挥两化融合贯标的价值,企业需避免“为认证而认证”的误区,聚焦自身业务痛点,构建可持续的融合机制。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推进:

  • 明确战略导向:将两化融合目标与企业三年或五年发展战略对齐,避免技术与业务“两张皮”。
  • 识别新型能力:基于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确定需打造的数字化能力,如柔性生产、精准营销、智能运维等。
  • 开展差距分析:对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杆,评估现有信息化基础与目标能力之间的差距。
  • 制定实施计划:分阶段投入资源,优先解决高价值、高可行性的融合场景,避免“大而全”式投入。
  • 强化组织保障:设立专职贯标推进小组,由高层直接牵头,确保跨部门协同顺畅。
  • 注重数据治理: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为智能决策提供支撑。
  • 持续监测改进:通过关键绩效指标(KPI)跟踪融合成效,如设备综合效率(OEE)、订单交付周期、研发迭代速度等。
  • 对接政策红利:主动了解地方工信、科技等部门关于贯标企业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技改补贴、绿色工厂申报加分等。

展望2025年及以后,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进入深化实施阶段,两化融合贯标将不再是少数领先企业的“专利”,而将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未来,认证体系也可能进一步升级,融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碳足迹追踪等新要素。对企业而言,与其被动应对政策要求,不如主动将其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在合规中谋发展,在融合中创价值。毕竟,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一纸证书,而是体系化、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