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随着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进入关键实施阶段,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开始关注一个看似专业却关乎生存发展的资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这究竟是一纸空文,还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路上不可或缺的合规通行证?面对政策红利与市场竞争的双重驱动,企业亟需厘清其本质、价值与落地路径。
所谓“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AS)认可的第三方评定机构,依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001-2017)等国家标准,对企业在战略-业务-技术-数据等维度是否实现系统性融合所进行的合规性认证。获得该证书,意味着企业已建立一套可执行、可评估、可改进的数字化管理机制,而非仅停留在IT系统采购或口号式转型层面。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起,工信部已将该证书作为申报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绿色制造体系、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国家级项目的重要前置条件,其政策含金量在2025年进一步提升。
以浙江某中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瑞驰精密”为例,该企业在2024年初启动两化融合贯标工作,目标并非仅为拿证,而是解决其长期存在的“系统孤岛”问题。过去,其ERP、MES、PLM系统各自为政,生产计划与库存数据无法实时联动,导致交付周期波动大、客户投诉率高。在贯标过程中,企业重新梳理了“以客户订单驱动的柔性制造能力”这一新型能力目标,并据此重构业务流程:打通销售预测、物料采购、车间排产的数据链路,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台。2025年3月,该企业顺利通过评定,获得AAA级证书(代表具备网络级融合能力)。更关键的是,其订单交付准时率从78%提升至95%,库存周转率提高32%,并在同年成功入选浙江省“未来工厂”培育名单,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这一案例表明,证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资质本身,更在于其倒逼企业实现管理逻辑与技术架构的实质性升级。
对于计划在2025年申请该证书的企业,需明确以下关键要点,避免陷入“为认证而认证”的误区:
- 评定等级分层明确:2025年现行体系分为A(初始级)、AA(单元级)、AAA(流程级)、AAAA(网络级)、AAAAA(生态级)五个等级,企业应根据自身数字化基础合理设定目标,避免盲目追求高等级导致资源错配。
- 新型能力是核心载体:证书评定不看硬件投入多少,而聚焦企业是否识别并打造了与战略匹配的“新型能力”(如精准营销能力、智能研发能力、供应链协同能力等),并验证其有效性。
- 贯标周期通常6-12个月:从启动诊断、体系建立、试运行到正式评定,需预留充足时间,尤其在数据治理和流程再造环节易遇阻力。
- 评定机构需官方备案:截至2025年4月,全国共有58家经工信部认可的评定机构,企业应通过“两化融合服务平台”查询资质,谨防“山寨认证”。
- 与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互补:两化融合侧重管理机制,智能制造成熟度(如GB/T 39116)侧重技术应用,二者可协同推进,但不可互相替代。
- 持续监督不可或缺:证书有效期为3年,每年需接受监督审核,若企业战略或业务发生重大变化,需及时更新新型能力目标,否则可能被暂停或撤销证书。
- 中小企业同样适用:2025年政策向中小制造企业倾斜,多地提供贯标补贴(如江苏最高补贴15万元),且AA级证书即可满足多数地方项目申报门槛。
- 数据安全是隐性门槛:随着《数据安全法》深入实施,评定中对企业数据分类分级、权限管控、应急响应等要求显著提高,未建立基础数据治理体系的企业难以通过审核。
站在2025年的产业变革十字路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它不仅是企业合规经营的证明,更是构建可持续数字化竞争力的底层逻辑。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进一步融合,该体系或将迭代升级,但其核心——以价值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以流程为纽带的融合理念——将始终是企业穿越技术浪潮的压舱石。对于管理者而言,与其追问“证书是什么”,不如思考“我们准备好了吗”。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