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全球供应链重构、劳动力成本上升、碳中和目标倒逼、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企业将目光投向“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然而,不少管理者仍困惑:两化融合是否只是技术堆砌?如何衡量融合成效?为何一些企业投入巨资却收效甚微?答案或许就藏在一套被广泛忽视却日益关键的制度工具中——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GB/T 23001-2017及后续修订)。
两化融合体系标准并非简单的技术指南,而是一套以战略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以数据为驱动的系统性管理框架。自2014年首次发布以来,该标准历经多次迭代,2025年已进入全面深化应用阶段。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超7.8万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其中制造业占比超过82%。但值得注意的是,贯标数量的增长并未完全转化为质量提升。部分企业仍将贯标视为“拿证”行为,忽视了标准背后对业务流程重构、组织变革和数据治理的深层要求。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标准引导企业构建可持续的数字化能力,而非一次性项目交付。
一个值得关注的独特案例来自山东某中型轴承制造企业——恒达精工。2023年,该企业面临订单波动大、设备利用率低、质量追溯困难等多重挑战。在未引入两化融合体系前,其曾尝试部署MES系统和IoT传感器,但因缺乏统一规划,系统间数据割裂,反而增加了管理复杂度。2024年初,恒达精工正式启动两化融合贯标,依据GB/T 23001标准,从战略解码出发,识别出“柔性生产响应能力”为核心新型能力目标。随后,企业重构了从销售预测、排产调度到设备维护的端到端流程,并建立统一数据中台。至2025年一季度,其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19%,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2%,不良品率下降41%。更重要的是,企业形成了“评估—策划—实施—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使数字化投入真正服务于业务价值创造。
2025年,两化融合体系标准的价值已超越单一企业层面,成为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升级的重要抓手。以长三角某高端装备产业园为例,园区管委会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推动园区内32家企业同步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并建立共享的数据接口规范与能力评估模型。这不仅降低了单个企业的实施成本,还促进了供应链上下游的数据互通与能力匹配。未来,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进入收官之年,两化融合体系标准将与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体系等进一步融合,形成更立体的数字化转型支撑网络。企业若仍停留在“为贯标而贯标”的阶段,恐将错失制度红利与市场先机。
- 两化融合体系标准是国家级推荐性标准(GB/T 23001),2025年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 标准强调“战略-能力-技术-管理”四维协同,而非单纯技术应用,要求企业从战略高度规划数字化路径。
- 截至2024年底,全国超7.8万家企业通过贯标评定,但高质量实施率仍有待提升。
- 真实案例表明,贯标成功的关键在于识别并打造与业务战略匹配的“新型能力”,如柔性生产、精准营销等。
- 数据驱动是标准实施的核心,要求企业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架构,打破信息孤岛。
- 2025年,标准正从单点企业应用向产业集群协同演进,推动区域产业链整体升级。
- 贯标不是终点,而是持续改进的起点,需嵌入企业日常运营形成PDCA闭环。
- 未来,两化融合体系将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标准体系深度融合,构建更完善的数字化转型生态。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