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网络化演进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有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更牵动着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节奏。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01)等国家标准持续迭代,两化融合体系管理认证标准已成为衡量企业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标尺。特别是在2025年这一关键节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与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该认证视为战略落地的“通行证”。
两化融合体系管理认证标准并非一套僵化的技术规范,而是一套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强调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系统性框架。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识别企业在研发、生产、供应链、服务等环节中的新型能力需求,推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的协同重构。例如,某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在2024年启动认证准备时,并未简单照搬模板,而是结合自身产品定制化程度高、交付周期长的特点,重点聚焦“基于客户需求的柔性制造能力”建设。通过引入数据驱动的排产系统与客户协同平台,该企业在2025年初成功获得三级认证,订单交付准时率提升22%,库存周转效率提高18%。这一案例表明,认证的价值不在于证书本身,而在于引导企业精准识别并构建与战略匹配的核心能力。
从实施维度看,两化融合认证标准强调“战略—能力—技术—管理”的闭环联动。企业在推进过程中常面临三大现实挑战:一是高层认知不足,将认证视为应付检查的“面子工程”;二是IT与OT(运营技术)部门割裂,导致系统集成困难;三是缺乏量化评估机制,难以衡量投入产出比。针对这些问题,2025年新版指南进一步强化了“数据要素驱动”和“生态协同”导向,要求企业建立覆盖全价值链的数据治理体系,并鼓励通过平台化方式连接上下游伙伴。值得注意的是,认证等级(一至五级)并非线性晋升,而是依据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动态适配。例如,一家传统纺织企业可能先聚焦设备联网与能耗监控(对应二级能力),待基础夯实后再向智能排产与绿色制造(四级以上)迈进,避免盲目追求高阶认证造成资源浪费。
展望未来,两化融合体系管理认证标准将持续演进,其影响力已超越单一企业范畴,逐步成为区域产业集群数字化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时,越来越多地将认证结果作为专项资金申报、试点项目遴选的门槛条件。对企业而言,与其被动应对审核,不如主动将其嵌入战略规划——从顶层设计明确数字化愿景,到中层分解能力目标,再到基层落实流程优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融合”到“我要融合”的转变,在2025年乃至更长远的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 两化融合认证标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强调战略与能力的动态匹配
- 2025年认证实践更注重数据要素驱动与全价值链协同
- 企业需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选择适配的认证等级,避免盲目跃进
- 成功案例显示,聚焦细分能力(如柔性制造)可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 高层支持与跨部门协同是突破实施瓶颈的关键前提
- 认证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企业构建数字竞争力的战略工具
- 地方政府正将认证结果纳入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 未来标准将进一步强化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等新兴维度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