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演进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有些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过程中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而另一些企业却能通过系统性方法稳步提升竞争力?答案或许就藏在“两化融合体系贯标认证”这一看似专业却极具实操价值的管理工具之中。作为国家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制度安排,该认证不仅是政策导向的体现,更是企业构建可持续数字化能力的底层逻辑。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并非简单的“贴标签”行为,而是一套以战略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以流程为支撑的系统性管理框架。其核心在于帮助企业识别自身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的短板,通过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业务流程与组织能力。2025年,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进入关键实施阶段,该认证已从“可选项”逐渐转变为“必选项”。尤其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是否通过贯标认证,已成为衡量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值得注意的是,认证本身不是终点,而是企业构建新型能力、实现价值创造的起点。
以某中部地区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在2023年启动贯标工作前,虽已部署ERP、MES等系统,但数据孤岛严重,生产计划与供应链协同效率低下。通过贯标诊断,企业识别出“基于数据驱动的柔性生产管控能力”为核心建设方向。在2024年完成认证后,其订单交付周期缩短18%,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12%,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覆盖战略-业务-技术的一体化管理机制。这一案例的独特之处在于,企业并未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堆砌,而是紧扣自身业务痛点,将贯标要求与精益生产理念深度融合,实现了“认证”与“实效”的统一。这种“小步快跑、精准发力”的路径,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推进两化融合体系贯标认证,需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首先,企业高层必须真正理解其战略价值,而非仅视为应付检查的行政任务;其次,需结合自身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新型能力方向,避免“一刀切”;再次,贯标过程应与现有管理体系(如ISO9001、ISO14001)有机融合,减少重复建设;此外,数据治理能力是贯标成功的关键,需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机制;同时,员工数字化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需通过培训与激励机制推动全员参与;再者,外部咨询机构的选择应注重其行业经验与落地能力,而非仅看资质;此外,认证后的持续改进比认证本身更重要,需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最后,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如专项资金、标杆示范等,能显著降低企业试错成本。2025年,随着认证标准的持续迭代与行业应用的深化,两化融合体系将不再是“纸上蓝图”,而真正成为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操作系统”。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