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服务化演进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普遍面临“有设备无数据、有系统无协同、有投入无效益”的困境。据2024年底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显示,超过60%的中小企业虽已部署基础信息化系统,但因缺乏系统性管理框架,难以实现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作为国家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制度工具,正日益成为企业构建可持续数字化能力的关键抓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非简单的IT项目验收或软件部署清单,而是一套以战略-能力-绩效为主线的动态管理机制。其核心在于引导企业识别与战略匹配的新型能力需求,并通过PDCA循环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流程设计与组织变革。自2017年国家标准GB/T 23001正式实施以来,该体系已历经多次迭代,2025年版本进一步强化了对数据要素驱动、绿色低碳协同以及供应链韧性等新兴维度的要求。某中部地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在2024年启动贯标工作时,最初仅聚焦于MES系统上线,但在第三方咨询机构引导下,重新梳理了“柔性交付能力”这一战略级新型能力,进而重构了从订单接收到物流调度的端到端流程,最终在2025年初通过AAA级评定,客户交付周期缩短22%,库存周转率提升18%。

值得注意的是,评定过程本身并非终点,而是企业能力建设的起点。实践中,不少企业误将“拿证”视为目标,忽视了体系运行的持续性。例如,某东部沿海家电制造企业虽在2023年获得AA级证书,但因未建立有效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机制,导致信息系统与业务脱节,2024年复评时被要求限期整改。反观另一家西南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则将评定要求嵌入年度经营计划,设立跨部门的数字化推进小组,每季度对标能力目标检视进展,并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采集设备运行与能耗数据,支撑管理决策。这种“评建结合、以评促建”的做法,使其在2025年顺利升级为AAA级,且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9.3%。

面向2025年及未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正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与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深度融合,强调绿色制造与社会责任;二是向产业链协同延伸,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共同构建生态化能力体系;三是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应用紧密结合,推动评定指标从“流程合规”向“智能决策”跃迁。对企业而言,成功通过评定不仅意味着管理水平的认可,更是在政策扶持、招投标资质、融资信用等方面获得实质性优势。因此,与其被动应对审核,不如主动将其作为战略转型的路线图,真正实现从“要我融合”到“我要融合”的转变。

  •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是国家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制度性安排,非单纯技术认证
  • 2025年新版标准更加强调数据驱动、绿色低碳与供应链协同等新型能力维度
  • 评定等级(A/AA/AAA)反映企业融合深度,AAA级要求具备可量化、可持续的业务价值产出
  •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聚焦“柔性交付能力”,实现交付周期缩短22%的真实案例
  • 仅追求证书而忽视体系运行的企业易在复评中被要求整改,凸显持续改进的重要性
  • 成功企业普遍设立跨部门推进机制,将评定要求纳入日常经营管理
  • 评定结果正逐步与政策补贴、绿色工厂申报、专精特新认定等形成联动机制
  • 未来评定将更注重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在能力构建中的实际应用成效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