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网络化演进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普遍面临“有设备无数据、有系统无协同、有投入无效益”的转型困境。据2024年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显示,超过60%的中小企业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方法论支撑,导致资源浪费与战略偏差。那么,是否存在一套可复制、可评估、可改进的制度框架,能够引导企业科学、有序地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答案正是近年来被广泛推行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该标准源于GB/T 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及后续系列标准,并在2023年完成新一轮修订,形成以能力为主线、以价值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的新型管理体系架构。进入2025年,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进入关键实施阶段,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已从“鼓励性政策”逐步转向“合规性要求”,尤其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重点产业领域,认证结果被纳入项目申报、资质评审和供应链准入的重要依据。某中部地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便是在此背景下,通过系统贯标实现了从“局部自动化”向“全流程数字协同”的跃迁。该企业原先存在ERP、MES、PLM等系统各自为政的问题,数据孤岛严重制约了订单响应速度。在引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后,企业围绕“快速交付能力”这一核心新型能力,重构业务流程,打通设计、采购、生产与物流数据链,最终将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2%,库存周转率提升27%,并于2024年底顺利通过AAA级认证。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之所以区别于传统ISO管理体系,关键在于其强调“动态能力构建”而非静态流程合规。它要求企业基于战略—优势—能力三角模型,识别与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能力,并通过策划(Plan)、支持(Support)、实施与运行(Do)、评测(Check)、改进(Act)五个环节形成闭环。这一机制有效避免了“为认证而认证”的形式主义。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重点关注以下八个方面:

  • 战略一致性:确保信息化投入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高度对齐,避免技术驱动脱离业务需求;
  • 新型能力识别:聚焦如柔性生产、精准营销、智能研发等可量化、可评估的数字化能力单元;
  • 数据要素驱动:建立统一数据标准与治理机制,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化;
  • 业务流程重构:打破部门壁垒,以端到端流程优化替代局部效率提升;
  • 技术融合应用:合理选用工业互联网、AI、数字孪生等技术,注重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与扩展性;
  • 组织保障机制:设立专职两化融合推进团队,明确决策、执行与监督职责;
  • 持续评测改进: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及外部监督审核,动态调整能力提升路径;
  • 价值效益导向:将成本节约、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等作为能力成效的核心衡量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认证实践呈现出“分级深化、行业细化”的新趋势。认证等级从A级(初始级)到AAAA级(引领级)共五级,企业需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选择适配目标。同时,针对流程型制造(如化工、钢铁)与离散型制造(如机械、电子)的不同特点,标准实施指南也提供了差异化指引。例如,某流程制造企业在贯标过程中,重点构建“基于实时数据的能效优化能力”,通过部署边缘计算节点与能源管理平台联动,实现吨产品综合能耗下降8.5%;而某离散制造企业则聚焦“多品种小批量柔性交付能力”,利用数字主线(Digital Thread)技术实现设计变更自动同步至生产工位,减少工程变更导致的停工损失。这些案例表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非“一刀切”的模板,而是具备高度适配性的方法论工具箱。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5G专网、工业元宇宙等新技术加速落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将持续迭代,其认证标准也将更加强调“智能驱动”与“生态协同”。对企业而言,主动拥抱这一制度框架,不仅是获取政策红利的通行证,更是构筑长期数字竞争力的战略支点。在数字化转型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的今天,系统性贯标或许正是那把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钥匙。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