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与升级挑战。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在政策持续推动、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仍有大量企业难以真正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答案或许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缺乏一套系统化、可评估、可复制的融合路径。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正是在这一现实需求下应运而生的制度性工具,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更构建了衡量融合成效的“标尺”。
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源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GB/T 23001-2017及后续更新),其核心目标是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深度嵌入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全价值链环节,实现从“局部应用”到“系统集成”再到“生态协同”的跃迁。该体系并非简单要求企业“上系统”或“买软件”,而是强调以业务战略为导向,通过流程优化、组织变革与数据驱动,构建可持续的新型能力。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超过4.2万家企业通过该体系认证,覆盖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多个传统制造领域,认证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超15%,反映出其在实践中的广泛认可度。
以某中部地区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在2023年启动贯标工作前,虽已部署ERP、MES等系统,但各部门数据孤岛严重,生产计划与供应链响应脱节,设备故障平均修复时间长达8小时。在贯标过程中,企业并未盲目追加IT投入,而是依据体系要求,首先梳理战略目标与核心能力需求,明确“柔性制造与智能运维”为关键新型能力方向。随后,通过重构组织架构、打通PLM-MES-SCM系统数据流、建立设备健康监测模型,最终实现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2%,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17%,并在2024年底顺利通过AAA级认证。这一案例表明,贯标不是形式审查,而是推动企业从“有系统”走向“会融合”的实质性变革过程。
面向2025年,随着“新型工业化”战略深入推进,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它不仅是企业获取政策支持、参与重大项目投标的“通行证”,更是构建数字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内功心法”。未来,随着体系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生态协同”更高阶段演进,企业需以贯标为契机,持续迭代其融合能力。对尚未启动贯标的企业而言,现在正是评估自身融合成熟度、制定实施路径的关键窗口期;而已获认证企业则应聚焦能力升级,向AA级、AAA级乃至更高水平迈进,真正实现从“合规”到“卓越”的跨越。
- 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强调战略导向与业务融合,而非单纯技术堆砌。
- 截至2025年,全国通过认证企业超4.2万家,年均增长率稳定在15%以上,覆盖多个传统制造行业。
- 贯标过程要求企业识别并打造与其战略匹配的“新型能力”,如柔性制造、智能运维、精准营销等。
- 认证等级分为A级(初始级)、AA级(单元级)、AAA级(流程级)、AAAA级(网络级)和AAAAA级(生态级),逐级递进。
- 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贯标实现系统数据打通,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2%,设备OEE提升17%,验证了实际效益。
- 贯标不是一次性项目,而是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需配套组织变革、流程优化与数据治理。
- 2025年政策环境持续利好,贯标认证成为企业申报智能制造专项、绿色工厂等项目的重要前置条件。
- 未来融合方向将聚焦数据要素价值释放、AI驱动决策、产业链协同等高阶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