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网络化演进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压力。2025年,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进入关键实施阶段,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开始关注并部署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平台。然而,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部分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信息化系统,却始终无法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认证?问题的关键,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缺乏一个能够系统整合业务流程、数据资产与管理机制的一体化贯标支撑平台。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平台并非简单的IT工具集合,而是以GB/T 23001-2017等国家标准为依据,围绕企业战略—业务—技术—数据四维协同构建的管理中枢。该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战略落地—能力建设—绩效评估—持续改进”的闭环链条。以某中部地区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为例,其在2024年启动贯标工作时,初期仅依赖传统OA和ERP系统,导致业务流程与新型能力要求严重脱节。后引入定制化的贯标平台,将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生产执行等环节的数据流与管理流程统一映射到能力单元模型中,不仅在6个月内完成内部自评与整改,更于2025年初顺利通过第三方评定,成为区域标杆。这一案例表明,贯标平台的关键作用在于实现“标准语言”与“企业实践”的精准对齐。

从实际应用维度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平台的价值可具体归纳为以下八点:

  • 提供标准化的能力识别与策划工具,帮助企业精准定位与战略匹配的新型能力方向;
  • 实现业务流程与IT系统的动态映射,避免“两张皮”现象,确保信息化投入真正服务于业务目标;
  • 内置合规性检查模块,自动对标国家标准条款,降低人工审核偏差与遗漏风险;
  • 支持多层级绩效指标(KPI)配置与实时监控,使管理决策基于数据而非经验;
  • 集成知识库功能,沉淀贯标过程中的制度文件、评估报告与改进记录,形成组织级资产;
  • 提供跨部门协同工作台,打破信息孤岛,提升贯标推进效率;
  • 适配不同行业特性(如离散制造、流程工业),支持模块化配置,避免“一刀切”式部署;
  • 对接政府监管平台或第三方评定机构接口,简化材料提交与审核流程,缩短认证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贯标平台在理论上具备显著优势,但在2025年的实际推广中仍面临若干现实挑战。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与人才储备,难以承担定制化平台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某些平台供应商过度强调技术功能,忽视了与企业管理习惯的融合,导致系统上线后使用率低下。因此,企业在选型时应坚持“适用性优先”原则,优先考虑轻量化、SaaS化且支持快速迭代的解决方案。同时,建议结合地方工信部门推出的贯标扶持政策,分阶段推进平台部署——例如先聚焦研发与生产环节的核心能力单元,再逐步扩展至全价值链。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低代码技术的融入,贯标平台有望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真正成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操作系统”。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