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如何通过制度性安排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025年,随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001-2025)等系列国家标准的全面实施,这一问题有了系统性答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不仅是一套技术规范,更是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框架,其价值正从“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
该标准体系源于我国长期工业实践,历经十余年迭代完善,目前已形成覆盖能力分级、评估诊断、数据治理、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等多维度的技术标准群。2025版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对数据要素、平台化运营、生态协同等新趋势的响应,明确要求企业围绕业务场景识别新型能力需求,并通过PDCA循环持续优化。值得注意的是,标准不再局限于IT系统建设,而是强调战略—业务—技术—组织—文化的系统性重构。例如,某中部地区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2024年启动贯标工作后,通过标准指引重新梳理了研发、生产、供应链三大核心流程,将原本分散的MES、ERP、PLM系统整合为统一数字主线,使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2%,库存周转率提升18%。这一案例表明,标准的有效落地依赖于对业务痛点的精准把握,而非简单照搬模板。
当前,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一是部分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与人才,难以支撑体系化建设;二是部分企业将贯标等同于“拿证书”,忽视持续改进机制;三是跨部门协同不足,导致信息化投入与业务目标脱节。针对这些问题,2025年新版标准特别增设了“分级分类实施指南”,允许企业根据规模、行业特性选择适配的能力等级(如初始级、单元级、流程级、网络级、生态级),并鼓励通过区域公共服务平台获取低成本解决方案。此外,多地工信部门已将贯标成效纳入技改补贴、绿色工厂评选等政策支持范畴,形成“标准引导+政策激励”的双轮驱动机制。
展望未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将持续演进,成为连接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的关键纽带。企业若能在2025年这一关键窗口期,以标准为纲,聚焦真实业务价值,构建数据驱动的动态能力体系,不仅可提升运营效率,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可持续优势。以下八点概括了该标准在实践中的核心要点:
- 1. 标准以“战略—优势—能力”为主线,要求企业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图与预期价值。
- 2. 强调新型能力的识别与打造,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柔性制造、用户直连等具体场景。
- 3. 2025版新增数据治理要求,明确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权责、质量与安全管控机制。
- 4. 推行分级评估制度,企业可根据发展阶段选择对应的能力成熟度等级,避免“一刀切”。
- 5. 鼓励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职能协同的工作机制。
- 6. 注重技术应用的实效性,反对盲目上马高端系统,倡导“小步快跑、价值验证”。
- 7. 与ISO/IEC国际标准接轨,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合规基础。
- 8. 政策端持续加码,贯标企业可优先享受专项资金、税收优惠及试点示范资格。
两化融合不是一场技术秀,而是一场深刻的组织进化。当标准真正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逻辑,它所释放的能量将远超信息系统本身——这或许正是2025年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底层密码。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