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的背景下,不少企业管理者开始思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真的有用吗?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涉及政策导向、内部管理优化、市场竞争策略等多个维度。尤其进入2025年,随着国家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该证书是否仍具备实际意义,成为众多中小企业决策层关注的焦点。
所谓“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其管理体系标准(GB/T 23001)自发布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多年。评定证书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颁发,是对企业是否有效建立并运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权威认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反映“拿证容易见效难”,甚至认为这只是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这种认知偏差,往往源于对证书功能定位的理解不足。事实上,证书本身并非万能钥匙,但若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其价值不容小觑。
以某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在2023年启动两化融合贯标工作,2024年获得评定证书。起初仅将其视为争取政府补贴的“敲门砖”,但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逐步梳理了研发、生产、供应链等环节的数据流,建立了基于业务场景的信息化协同机制。到2025年初,其订单交付周期缩短18%,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12%,更重要的是,凭借该证书成功入围某大型国企的供应商短名单——后者明确将两化融合证书作为准入门槛之一。这一案例表明,证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政策红利获取上,更在于倒逼企业系统性优化管理流程。
综上所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是否有用,关键在于企业是否真正将其作为管理工具而非装饰品。在2025年产业升级加速的环境下,该证书正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尤其在招投标、融资授信、绿色工厂申报等场景中作用日益凸显。企业应摒弃“为拿证而贯标”的短视行为,转而聚焦体系落地后的持续改进,方能在数字化浪潮中赢得先机。
- 1. 两化融合证书是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具有政策合规性价值;
- 2. 获得证书的企业在申请智能制造专项、技改补贴等政策支持时更具优势;
- 3. 部分大型国企和央企已将该证书纳入供应商准入评估体系;
- 4. 证书评定过程本身可帮助企业识别信息化与业务脱节的痛点;
- 5. 通过体系运行,企业能系统性提升数据驱动决策能力;
- 6. 在2025年多地“智改数转”专项行动中,持证企业优先获得试点资格;
- 7. 金融机构在评估中小企业信用时,开始参考其管理体系认证情况;
- 8. 证书有效期为三年,需持续改进并通过监督审核,避免“一劳永逸”误区。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