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常常被忽视:企业是否真正完成了“注册商标的商标”这一基础但核心的法律动作?许多创业者误以为只要设计了标识、印在产品上就等于拥有了商标权,殊不知,未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的标识,在法律上并不具备排他性权利。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在品牌扩张阶段遭遇侵权纠纷,甚至被迫更名,造成不可逆的品牌资产流失。

以2024年某东部沿海城市一家新兴茶饮品牌为例,该企业在开业初期迅速扩张至30余家门店,其使用的图形标识虽具辨识度,却始终未完成商标注册。直到2025年初,一家外地企业抢先在第30类(茶、饮料等)成功注册了高度近似的商标,并向其发起侵权诉讼。由于该茶饮品牌无法提供有效的注册证明,最终不得不支付高额和解金并全面更换视觉系统,前期投入的广告与用户认知几乎归零。这一案例清晰地揭示了一个现实:在知识产权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注册商标的商标”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刚需。

从技术层面看,完成一次有效的商标注册涉及多个专业环节。首先需进行充分的检索分析,确认拟申请标识在目标类别中无相同或近似商标;其次要准确选择商品/服务分类,避免因类别覆盖不全导致保护漏洞;再者,申请文件的撰写需符合规范,尤其是对商标图样的清晰度、颜色声明、使用方式等细节要求严格。此外,还需关注审查周期内的异议期、公告期等关键节点。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申请被驳回或后续维权困难。尤其在2025年,随着商标审查标准进一步细化,对“显著性不足”“描述性过强”等问题的审查趋严,企业更需借助专业力量提升注册成功率。

值得强调的是,“注册商标的商标”并非一劳永逸。商标权的有效期为十年,期满需续展;同时,若连续三年无正当理由未实际使用,可能被他人申请撤销(即“撤三”程序)。因此,企业不仅要在申请阶段严谨操作,更需建立商标使用档案,保留销售合同、广告投放、产品包装等使用证据,以应对潜在的法律挑战。长远来看,将商标纳入整体知识产权战略,结合著作权、专利、域名等多维度布局,才能构建真正稳固的品牌护城河。

  • 1. 商标未经注册不享有专用权,仅使用不能对抗他人抢注。
  • 2. 2025年商标审查对显著性和非功能性要求更加严格。
  • 3. 商品/服务类别选择错误是导致保护范围受限的常见原因。
  • 4. 近似商标检索必须覆盖全部45个类别,避免跨类冲突。
  • 5. 图形商标建议同时注册黑白稿,以获得更广泛的使用授权。
  • 6. 商标注册后需持续使用并保留证据,防止被“撤三”。
  • 7. 遭遇抢注时,可通过无效宣告或异议程序维权,但成本较高。
  • 8. 建议企业建立商标监控机制,及时发现潜在侵权或抢注行为。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