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制造业版图中,江阴这座县级市为何能持续涌现出一批“小而美、专而强”的企业?这些企业虽不为大众熟知,却在特定细分领域掌握关键技术,甚至主导行业标准。它们正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截至2025年,江阴市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家,省级专精特新产品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江苏省县域前列。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地方产业生态的深厚积淀,也离不开精准的政策引导与企业自身的战略定力。
江阴作为传统工业强市,拥有从冶金、纺织到高端装备、新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基础。这种产业土壤为专精特新企业的诞生提供了天然温床。不同于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路径,江阴的这类企业普遍选择“窄而深”的发展策略——聚焦某一细分环节,持续投入研发,力求在技术指标或工艺精度上做到极致。例如,某公司专注于高精度液压元件制造,其产品用于航空航天和核电设备密封系统,虽年营收不足5亿元,但关键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超过60%。该企业自2018年起每年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8%以上,并于2023年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将一项核心密封技术专利转化为行业标准。这种“以技术换市场”的模式,正是江阴专精特新企业的典型缩影。
支撑这类企业成长的,是多层次政策体系与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力。2025年,江阴市进一步优化“专精特新”梯度培育机制,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四级成长通道。地方政府不仅提供最高达300万元的认定奖励,更注重解决企业在人才引进、融资对接、数字化转型中的实际痛点。例如,针对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不敢转、不会转”问题,江阴联合本地高校与服务机构推出“智改数转诊断券”,企业可免费获得定制化改造方案。同时,依托高新区、临港开发区等载体,建设专业化中小微企业产业园,提供共享实验室、中试平台等基础设施,显著降低创新成本。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江阴设立快速维权中心,将专利侵权案件处理周期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为企业技术成果保驾护航。
尽管成效显著,江阴专精特新企业仍面临共性挑战:一是高端人才引进难,尤其在芯片设计、工业软件等前沿领域;二是全球化布局能力不足,多数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低于15%;三是供应链韧性有待加强,部分关键原材料仍依赖进口。对此,企业需从三方面破局:首先,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与中科院、东南大学等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定向培养技术骨干;其次,借力RCEP等区域合作机制,通过设立海外技术服务中心或并购小型技术团队,稳步拓展国际市场;最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组建细分领域产业联盟,共同攻关“卡脖子”环节。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制造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江阴这批深耕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将在2025年及未来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更是中国制造业韧性与创新活力的真实写照。
- 江阴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在江苏省县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形成显著集聚效应
- 企业普遍采取“窄而深”战略,聚焦细分领域技术攻坚而非规模扩张
- 典型案例如某液压元件企业,凭借高精度密封技术占据国内核电配套市场主导地位
- 2025年江阴完善四级梯度培育体系,覆盖从初创到单项冠军的全生命周期
- 政策支持涵盖资金奖励、智改数转服务、共享研发平台及知识产权快速维权
-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达8%以上
- 当前主要瓶颈包括高端人才短缺、国际化程度不足及供应链对外依存度高
- 破局路径强调产学研协同、海外市场本地化布局及产业链联盟共建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