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驻马店这座豫南城市正悄然崛起一批“小而美、专而精”的企业。它们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却在细分领域掌握关键技术,甚至成为全国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截至2025年,驻马店市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百家,这些企业如何在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环境下实现突围?其发展路径又折射出怎样的区域产业升级逻辑?
驻马店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并非依赖资本堆砌或规模扩张,而是聚焦于“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核心理念。以某家位于遂平县的高端农机零部件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自2018年起专注研发适用于丘陵山地作业的小型智能耕作设备核心传动系统。面对国内大型农机厂商主导的市场格局,该企业选择避开红海竞争,转而深耕细分场景需求。2023年,其自主研发的模块化变速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配套至多个省级农业机械化推广项目。到2025年,该产品已占据国内同类细分市场近30%的份额,年营收突破1.2亿元,员工不足200人,人均产值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一案例印证了“小巨人”企业通过技术深耕实现价值跃升的可行性。
从整体生态看,驻马店专精特新企业的崛起离不开三重支撑:政策引导、产业协同与人才回流。近年来,地方政府在省级“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体系基础上,配套出台包括研发费用后补助、技改贷款贴息、绿色审批通道等务实举措。同时,依托本地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形成“链主企业+专精特新配套”的协作模式。例如,某食品机械企业为本地大型面粉加工集团定制全自动面点成型设备,不仅提升客户产线效率15%,自身也借此迭代出具备AI视觉识别功能的新一代机型。此外,随着郑州都市圈辐射效应增强,不少曾在沿海地区从事技术研发的驻马店籍工程师选择返乡创业或加入本地企业,缓解了长期困扰中小制造企业的高端人才短缺问题。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反映,在融资渠道上仍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参与度低;部分细分领域存在标准缺失,导致产品认证周期长、市场准入难;此外,数字化转型投入大、见效慢,中小企业在ERP、MES系统部署上普遍面临资金与技术双重压力。对此,2025年驻马店市正试点“专精特新服务包”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资源,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诊断与数字化改造方案。未来,若能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用”闭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效率,驻马店的专精特新企业有望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跃升”,真正成为中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石。
- 驻马店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在2025年持续增长,形成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为主的三大特色集群。
- 企业普遍采取“小批量、高精度、快迭代”的研发策略,聚焦细分市场需求而非盲目扩产。
- 典型案例显示,专注丘陵农机传动系统的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实现细分市场占有率领先。
- 地方政府提供研发补助、技改贴息等精准政策,避免“撒胡椒面”式扶持。
-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本地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专精特新企业共同升级。
- 人才回流趋势增强,返乡技术人才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
- 融资结构单一、标准体系缺失、数字化转型成本高等仍是主要发展瓶颈。
- 2025年试点“服务包”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推动企业从单点创新走向系统化升级。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