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地方制造业如何通过“专精特新”路径实现突围?2025年,泰州市公布的最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再次引发关注。这些企业虽规模不大,却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隐形冠军”。它们不仅代表了泰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折射出地方政府在培育中小企业方面的系统性布局。

所谓“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是国家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自2019年工信部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以来,各地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泰州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通过精准施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梯度培育体系。截至2025年初,全市累计认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200家,其中不乏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崭露头角的创新主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普遍具有研发投入强度高(平均超5%)、专利数量多、市场占有率稳等特点,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成长潜力。

以某公司为例,这家位于泰州医药高新区的企业专注于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过去五年,其团队攻克了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的国产化难题,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2024年,该企业产品通过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认证,并成功进入多家三甲医院供应链。更关键的是,其核心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17项,其中3项为国际PCT专利。这类案例并非孤例——在泰州海陵区,一家从事精密数控刀具制造的某品牌企业,凭借微米级加工精度和定制化服务能力,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机轴加工领域的首选供应商。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在于:聚焦单一细分赛道、持续投入研发、深度绑定下游头部客户,并依托本地产业生态实现快速迭代。

泰州专精特新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政策环境与产业基础的双重支撑。一方面,地方政府建立了“储备库—培育库—认定库”三级联动机制,对入库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并提供财税、融资、人才引进等定向支持;另一方面,泰州拥有完备的化工、机械、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集群,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稳定的配套协作网络。例如,在靖江船舶配套产业园,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围绕船用阀门、密封件、智能控制系统开展协同创新,形成了“大企业引领、小企业配套”的共生格局。此外,2025年泰州还试点“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员”制度,由工信、科技、金融等部门联合派驻专员,一对一解决企业在技术攻关、市场拓展中的实际困难。这种“软硬兼施”的培育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存活率与发展质量。

  • 截至2025年,泰州市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突破200家,覆盖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 入选企业普遍具备高研发投入特征,平均研发强度超过5%,部分企业达10%以上。
  • 多数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卡脖子”技术,如医用高分子材料、精密刀具、船用核心部件等。
  • 泰州构建了“储备—培育—认定”三级梯度培育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和精准扶持。
  • 地方政府推出“服务专员”制度,整合工信、科技、金融资源,提供一对一帮扶。
  • 企业高度依赖本地产业集群生态,如靖江船舶配套、海陵智能制造等园区形成协同创新网络。
  • 知识产权积累成为核心竞争力,典型企业拥有10项以上发明专利,部分布局国际专利。
  • 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泰州制造业补链强链的关键力量,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