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经济转型双重压力下,为何一批规模不大却技术扎实的企业能够逆势突围?答案或许就藏在“专精特新”这一战略导向之中。截至2025年,我国已累计培育超1.2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们虽不似行业巨头般声名显赫,却在细分领域牢牢掌握关键技术,成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隐形脊梁”。这些企业的发展轨迹,正折射出中国实体经济从“大而全”向“强而精”转变的深层逻辑。

所谓“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而“小巨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类企业通常聚焦某一细分赛道,研发投入强度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研发费用占比甚至超过15%。以华东地区一家专注于高精度微型轴承制造的某公司为例,其产品虽仅用于医疗内窥镜和精密仪器等小众场景,但凭借对材料热处理工艺与微米级公差控制的持续攻关,成功替代进口,并打入国际高端供应链体系。该企业在2023年通过国家级“小巨人”认定后,2024年订单量同比增长67%,2025年更获得专项技改资金支持,实现产线智能化升级。这一案例表明,“小巨人”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来自规模扩张,而是源于对技术纵深的极致追求。

然而,成长为“小巨人”并非坦途。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人才缺、市场窄等共性瓶颈。尤其在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出口导向型“小巨人”遭遇订单波动,而内需市场又因同质化竞争加剧利润压缩。对此,政策端持续加码:国家层面优化梯度培育体系,地方则通过“一企一策”提供精准服务。例如,某中部省份建立“小巨人”企业数据库,动态匹配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200项;同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降低银行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的放贷门槛。此外,数字化转型也成为破局关键——不少“小巨人”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柔性生产,将产品定制周期缩短40%以上,显著提升响应速度与客户黏性。

展望未来,“小巨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一是强化原始创新能力,避免陷入“卡脖子”环节的被动跟随;二是构建生态协同网络,与上下游形成稳定的技术与标准联盟;三是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在合规前提下拓展多元市场。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新修订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细化了评价指标,强调“补短板”“锻长板”并重,引导企业从单一产品优势转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这预示着,“小巨人”将不仅是技术尖兵,更将成为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组织节点。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与其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不如沉心打磨核心能力——在细分赛道做到不可替代,或许才是穿越周期最可靠的护城河。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具备高度专业化特征
  • 研发投入强度普遍较高,部分企业研发费用占比超15%
  • 典型案例显示,技术深耕可有效替代进口并进入国际高端供应链
  • 2025年政策持续优化,梯度培育体系更加精准高效
  • 融资难、人才短缺仍是制约“小巨人”发展的主要现实障碍
  • 地方政府通过数据库匹配、风险补偿等方式提供定向支持
  • 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柔性生产能力与市场响应效率
  • 未来发展方向强调原始创新、生态协同与国际化运营能力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