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这片制造业加速转型的热土上,一个现象正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始将招聘重心从数量转向质量。2025年,随着国家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的持续扶持,赣州本地一批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赛道的企业,在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的双重压力下,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然而,一边是企业开出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却仍难觅合适人选,另一边是高校毕业生感叹“岗位要求太高”,供需错配问题日益凸显。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矛盾?
以赣州某专注于稀土功能材料研发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例,其2024年底启动新一轮扩产计划后,急需3名具备材料计算模拟能力的工程师和2名熟悉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工艺主管。尽管在当地人社部门组织的多场招聘会上设展,并提供月薪8000元起、五险一金全额缴纳、项目分红等条件,但半年内仅招到1名符合条件者。企业HR坦言:“我们不是缺人,而是缺‘对的人’——既懂材料科学又掌握工业软件操作,还能适应三班倒生产节奏的技术骨干,市场上太稀缺了。”这一案例折射出赣州专精特新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面临的典型困境:岗位高度专业化,但本地人才储备与产业需求存在明显断层。
深入分析当前赣州专精特新企业的招聘现状,可归纳出以下八个关键特征:首先,岗位需求高度聚焦于技术研发与工艺优化,如嵌入式开发、精密模具设计、自动化控制等;其次,企业普遍要求应聘者具备2年以上相关行业经验,应届生仅限于基础技术岗;第三,对跨学科能力的要求显著提升,例如机械工程师需掌握基础编程,质检人员需了解数据分析工具;第四,薪酬结构趋于多元化,除基本工资外,项目奖金、专利奖励、股权激励等成为吸引核心人才的重要手段;第五,招聘渠道从传统线下招聘会向垂直领域社群、技术论坛及高校定向合作转移;第六,企业对员工稳定性极为重视,部分岗位明确要求“接受长期驻厂”或“能适应阶段性出差”;第七,软技能权重增加,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意识与持续学习意愿被纳入核心评估维度;第八,政策红利正转化为招聘优势,如享受“赣才回归”计划补贴的企业可为外地人才提供安家费,增强吸引力。
面对上述挑战,赣州地方政府与企业正协同探索破局之道。一方面,本地职业院校与专精特新企业共建“订单班”,如某高职院校与多家智能制造企业联合开设“工业机器人运维”专业方向,学生大二即进入企业实习,实现“入学即入岗”;另一方面,人社部门推动建立区域性“专精特新人才库”,整合散落在各园区的技术人才信息,通过大数据匹配推荐机制提升对接效率。对企业而言,除了优化薪酬福利,更需在雇主品牌建设上下功夫——例如定期举办技术开放日、发布研发成果白皮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以此塑造“技术领先、尊重人才”的形象。2025年,随着赣南苏区振兴政策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外溢效应显现,赣州专精特新企业若能在人才战略上提前布局、精准施策,不仅有望缓解招聘难题,更将在区域产业升级浪潮中占据先机。这场围绕高质量人才的争夺战,终将决定谁能在细分赛道上真正“专”出深度、“精”出优势、“特”出壁垒、“新”出未来。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