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深化与“双循环”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的背景下,甘肃省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突出、管理规范高效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被纳入“专精特新”培育体系,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支撑。那么,2025年甘肃专精特新企业名单究竟呈现出哪些新特征?其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产业升级路径?
所谓“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是国家引导中小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政策导向。自2019年工信部启动相关认定工作以来,甘肃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逐步建立起省、市两级梯度培育机制。截至2025年初,全省累计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300家,其中近三分之一集中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绿色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并非集中在兰州一地,而是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格局——酒泉、天水、白银、平凉等地均有代表性企业入选,反映出区域协同发展初见成效。
以某公司为例,这家位于定西的农业科技企业专注于马铃薯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去五年,该公司投入年均营收8%以上用于研发,成功开发出低GI值马铃薯全粉及功能性淀粉产品,填补了西北地区在该细分领域的技术空白。其生产线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并通过ISO22000与HACCP双重认证。2024年,该企业凭借一项关于马铃薯抗褐变预处理工艺的发明专利,成功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单。这一案例不仅体现了“小而美”的技术深耕路径,也说明甘肃企业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加工环节延伸方面已取得实质性突破。类似的企业还有从事稀土功能材料提纯的某品牌、开发智能灌溉系统的某科技公司等,它们虽规模不大,却在特定技术节点上具备不可替代性。
综合分析2025年甘肃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可归纳出以下八个关键特征:
- 产业分布高度契合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重点覆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装备四大方向;
- 研发投入强度普遍高于全省中小企业平均水平,多数企业研发费用占比达5%以上,部分甚至超过10%;
- 知识产权积累显著,平均每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5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比逐年提升;
- 区域布局趋于均衡,除省会城市外,河西走廊及陇东地区企业入选数量明显增加;
- 产业链嵌入度高,多数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或技术服务,形成“链主+专精特新”协同生态;
- 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超六成企业已部署MES、ERP或工业互联网平台,生产效率提升15%以上;
- 绿色低碳特征突出,多家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单位产值能耗低于行业基准值20%;
- 政策获得感强,90%以上企业表示受益于省级财政奖补、融资担保、人才引进等专项支持措施。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