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专精特新”已成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然而,不少企业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与“重点小巨人”这两个概念仍存在混淆——它们是否只是名称不同?扶持政策是否存在层级差异?发展方向又该如何选择?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在申报过程中的策略制定与资源投入。

实际上,自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来,该体系已逐步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完整链条。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国家级认定的第三层级,而“重点小巨人”则是在已认定的小巨人企业中进一步遴选、由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对象。两者虽同属“小巨人”范畴,但在认定门槛、资金支持、产业导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2025年最新政策导向为例,重点小巨人更强调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等“卡脖子”领域的突破能力,且需具备较强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一个值得关注的独特案例来自华东某从事高精度传感器研发的企业。该企业在2022年首次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设备,但当时尚未实现对国外高端产品的完全替代。进入2024年后,该企业通过联合高校攻关MEMS(微机电系统)芯片封装工艺,成功将传感器温漂误差控制在±0.1%以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于2025年初被纳入“重点小巨人”支持名单。这一转变不仅使其获得连续三年、每年最高600万元的中央财政奖补,还被纳入地方产业链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库,获得优先采购和应用场景开放支持。这一案例清晰表明:从“小巨人”到“重点小巨人”,不仅是荣誉升级,更是技术攻坚与产业价值的双重认可。

综合来看,两类企业在发展路径上呈现出明显的分野与衔接。为帮助中小企业厘清方向,以下八点概括可作为实践参考:

  • 认定层级不同:“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国家级认定基础门槛,而“重点小巨人”是从已认定小巨人中优中选优,属于更高层级的专项支持对象。
  • 申报主体资格差异:申请重点小巨人必须已是有效期内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且近三年未发生重大安全、质量或环保事故。
  • 技术指标要求更严:重点小巨人需在细分领域拥有至少两项以上核心发明专利,且主导产品市占率需进入全国前三或全球前十。
  • 产业链定位更聚焦:重点小巨人需明确服务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制造业关键环节,如半导体、工业母机、生物制造等。
  • 财政支持力度显著提升:重点小巨人可获得中央财政连续三年定向奖补,总额通常达千万元级别,而普通小巨人主要依赖地方配套支持。
  • 政策协同性更强:重点小巨人企业更容易被纳入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产业集群建设等重大项目,获得土地、能耗、融资等要素保障。
  • 动态管理机制更严格:重点小巨人实行动态评估,若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占比低于5%或核心技术团队流失超30%,将被取消资格。
  • 国际化要求逐步提高:2025年起,重点小巨人申报新增“具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能力或产品出口至RCEP成员国”等加分项,引导企业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面向2025年及“十五五”开局之年,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已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跃升”。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与其盲目追求“重点”标签,不如立足自身技术积累与产业生态位,扎实提升创新能力和供应链韧性。毕竟,无论是“小巨人”还是“重点小巨人”,其本质都是国家对真正掌握硬科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中小企业的制度性认可。未来,随着梯度培育体系的持续优化,那些能在细分赛道上持续深耕、敢于啃“硬骨头”的企业,终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