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突破“大而不强”的困局?2025年,四川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发布,不仅是一份荣誉榜单,更折射出区域制造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跃迁的清晰轨迹。这些企业虽规模不大,却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产业链“补链强链”的关键支点。
从地域分布来看,2025年四川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出“核心引领、多点开花”的格局。成都平原经济区依然是主力军,尤其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集聚效应显著;与此同时,绵阳、德阳、宜宾等地依托本地产业基础,涌现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川东北、川南城市也开始崭露头角,反映出省级政策向非核心区域倾斜的成效。例如,某位于南充的精密机械零部件企业,凭借在航空发动机轴承保持架领域的独家工艺,成功进入国家级“小巨人”序列,其产品已应用于多个国产大飞机配套项目。这一案例打破了“专精特新企业只集中在大城市”的刻板印象,也印证了技术深耕比区位优势更具决定性。
深入分析这些企业的共性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八个关键维度:
- 聚焦细分赛道,长期专注单一产品或工艺,避免盲目多元化;
- 研发投入强度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研发费用占比超8%;
-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专利数量多、质量高,且具备持续创新能力;
- 深度嵌入产业链关键环节,与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稳定协同关系;
- 注重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一致性;
- 管理团队具备技术背景与市场敏锐度,战略定力强;
- 积极申报并成功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或资质认定;
- 注重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部分企业已实现碳足迹追踪与减排目标。
以某成都高新区企业为例,该企业专注于半导体封装用高纯度陶瓷基板,过去五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亿元,攻克了热膨胀系数匹配、高频信号损耗控制等“卡脖子”难题。其产品不仅替代了进口,还出口至东南亚和欧洲市场。更关键的是,该企业并未止步于单一产品,而是围绕封装材料构建技术平台,逐步拓展至光通信、新能源汽车功率模块等新应用场景。这种“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正是2025年四川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典型成长路径——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后,再通过技术迁移实现横向拓展,而非简单扩大产能。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部分企业面临融资渠道单一、高端人才引进困难、国际市场拓展经验不足等问题。对此,四川省在2025年进一步优化了扶持政策,包括设立专项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推动“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组织海外技术对接会等。未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这些“小巨人”企业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从“区域冠军”迈向“全球隐形冠军”。而对更多中小企业而言,这份名单不仅是一份标杆,更是一张可复制的成长路线图——专注、创新、协同,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底气。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