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专精特新”已成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然而,不少企业管理者在政策申报过程中常产生一个疑问: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否有省级之分?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牵涉到我国多层次中小企业培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执行逻辑。本文将从政策框架、认定流程、区域实践及企业策略四个维度,系统回答这一核心关切。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国家层面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导,属于国家级资质,并无“省级小巨人”这一官方称谓。但与此同时,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均建立了本地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并设立了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制度。这类省级认定虽不等同于“小巨人”,却是通往国家级小巨人的重要阶梯。以2025年为例,多地已将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申报国家级小巨人的前置条件,形成“县级培育—市级推荐—省级认定—国家遴选”的四级递进机制。因此,企业在理解政策时,需区分“省级专精特新”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两个不同层级的概念。
为更直观说明这一机制的实际运作,不妨参考一个真实案例:某中部省份一家从事精密传感器研发的制造企业,在2023年首次被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后,于2024年成功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名单。在此基础上,该企业于2025年初启动国家级小巨人申报工作,依托其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超8%、拥有12项发明专利、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等硬性指标,最终顺利通过工信部评审。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在申报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提供了专项辅导,还协助其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体现了省级培育体系对国家级申报的实质性支撑作用。这一案例清晰表明,虽然“小巨人”本身是国家级称号,但省级认定在实践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跳板”角色。
综合当前政策环境与企业实践,关于“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否有省级”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八点核心结论: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由工信部统一认定,不存在“省级小巨人”的官方分类;
-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设立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制度,作为国家体系的基础层;
- 多数省份在2025年已明确要求申报国家级小巨人须先获得省级专精特新资质;
- 省级认定标准通常低于国家级,但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等方面已有初步要求;
- 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的省级认定竞争激烈程度甚至接近国家级水平;
- 地方政府常配套专项资金、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政策激励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 企业应制定“梯度培育”策略,从市县级起步,逐步向省级、国家级迈进;
- 2025年政策导向更强调“质量优先、动态管理”,已认定企业需持续保持创新投入与市场竞争力。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的日益完善,省级专精特新与国家级小巨人之间的衔接将更加紧密。对企业而言,与其纠结“是否有省级小巨人”,不如聚焦自身核心能力建设,主动融入地方产业生态,在扎实做好技术积累与市场拓展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申报路径。唯有如此,方能在2025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周期中,真正实现从“小而美”到“强而精”的跃升。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