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品牌已成为企业核心资产之一。然而,随着商标注册量持续攀升,恶意抢注、近似商标混淆等问题日益突出。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4年商标异议案件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8%,反映出企业在品牌保护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他人申请注册可能损害自身权益的商标,权利人该如何有效应对?提交商标异议申请,正是这一关键时刻不可或缺的法律手段。

提交商标异议申请,是指在初步审定公告期内(通常为三个月),任何认为该商标注册可能侵犯其在先权利或违反《商标法》相关规定的主体,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书面异议请求的行为。这一程序不仅是对潜在侵权行为的事前阻断机制,更是企业主动维护品牌识别度和市场声誉的重要防线。2025年,随着《商标审查审理指南》的进一步细化,异议理由的举证标准和审查尺度也趋于严格,要求申请人具备更强的专业判断与材料组织能力。

一个值得关注的真实案例发生于2023年末:某专注于健康食品领域的初创企业,在拓展线上渠道时发现,一家与其产品名称高度近似的商标已在第29类(食品类)进入初审公告阶段。尽管该初创企业尚未完成商标注册,但其已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近两年,并积累了一定用户基础和社交媒体影响力。在专业代理机构协助下,该企业迅速整理了销售记录、广告投放截图、用户评价等证据,以“在先使用并具有一定影响”为由提交商标异议申请。2024年中,国家知识产权局裁定异议成立,驳回了对方的注册申请。这一案例凸显了即使未注册商标,只要能证明在先使用事实,仍可有效行使异议权。

为帮助企业和权利人更高效地完成异议程序,以下八点实务要点值得重点关注:

  • 1. 把握三个月公告期:异议必须在商标初审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将丧失异议资格,只能通过无效宣告等后续程序维权,成本更高、周期更长。
  • 2. 明确异议主体资格:虽然《商标法》规定“任何人”可对违反禁用条款的商标提出异议,但涉及在先权利(如著作权、姓名权、企业字号等)时,需由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提出。
  • 3. 精准选择法律依据:常见异议理由包括与在先商标构成近似、损害他人在先权利、以不正当手段抢注、缺乏显著性等,需结合具体案情匹配最有力的条款。
  • 4. 充分准备证据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在先商标注册证、使用证据(合同、发票、宣传资料)、知名度证明、对方恶意证据(如曾有商业往来却抢注)等,证据链越完整,胜算越大。
  • 5. 注意形式合规要求:异议申请书需载明被异议商标信息、异议人信息、具体理由及法律依据,并附证据目录,格式不符合可能导致补正甚至不予受理。
  • 6. 预判被异议人答辩策略:实践中,部分申请人会通过修改商品/服务项目、放弃部分要素等方式规避异议,需在异议理由中提前封堵此类操作空间。
  • 7. 合理评估时间与成本:从提交到裁定通常需12–18个月,期间可能涉及补充证据、质证等环节,建议提前规划预算与人力投入。
  • 8. 结合其他维权手段协同推进:若异议期间发现对方已实际使用侵权标识,可同步发送律师函、向平台投诉或提起民事诉讼,形成多维保护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商标审查系统将进一步强化AI辅助比对功能,对图形商标、外文商标的近似判断更加精准,这既提高了审查效率,也对异议申请中的技术性论证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涉及颜色组合或声音商标等新型商标类型时,需借助专业工具进行相似度分析,并辅以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等补充证据。

此外,中小企业常因资源有限而忽视异议程序,误以为“没注册就没权利”。事实上,《商标法》第三十二条明确保护“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这意味着即便未注册,只要能证明持续、公开、真实的商业使用,同样具备异议基础。关键在于日常经营中要有意识地留存使用痕迹——如带商标的包装照片、带时间戳的线上订单、媒体报道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维权的关键筹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提交商标异议申请并非万能盾牌。若自身商标布局存在漏洞(如未覆盖核心类别、未及时续展),即便异议成功,也可能面临他人在其他类别抢注的风险。因此,企业应将异议视为品牌保护体系中的一环,而非孤立动作。建立常态化的商标监测机制、定期开展品牌体检、制定全球注册策略,才是构建长效防御体系的根本之道。

面对日益复杂的商标生态,主动出击远胜于被动应对。当发现潜在威胁时,及时、专业、有策略地提交商标异议申请,不仅是在捍卫一个标识,更是在守护企业的市场信誉与长期价值。在2025年这个品牌竞争白热化的节点,每一次果断的异议行动,都可能成为企业避免重大损失的关键转折。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