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企业对数据资产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然而,许多组织虽积累了海量数据,却仍面临“有数不会用、用数不规范、管数无体系”的困境。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国家推荐性标准《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成为衡量和提升企业数据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那么,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等级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如何帮助企业走出数据管理的迷局?

DCMM将数据管理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初始级、受管理级、稳健级、量化管理级和优化级。这五个等级并非简单的线性递进,而是反映了企业在数据战略、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技术工具和数据应用等多个维度上的系统性演进。以2025年某中部地区大型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启动DCMM评估前,各部门数据孤岛严重,主数据标准不一,报表口径混乱,甚至出现同一指标在不同部门呈现截然不同数值的情况。通过引入DCMM框架,企业首先在“受管理级”阶段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治理委员会和基础元数据管理体系,随后在18个月内逐步推进至“稳健级”,实现了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机制。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对评估等级内涵的深刻理解与分阶段落地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DCMM评估等级的提升并非仅靠技术投入即可实现。某东部沿海城市一家金融服务机构在2024年底启动DCMM三级(稳健级)认证准备时,初期过度聚焦于采购先进数据平台,却忽视了组织协同与流程再造,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后经调整策略,将重点转向跨部门数据责任划分、数据质量考核机制建立以及员工数据素养培训,才在2025年上半年顺利通过评估。这一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DCMM等级的核心在于“能力”而非“工具”。企业需同步强化制度建设、人员能力和文化培育,才能真正跨越等级门槛。此外,不同行业对DCMM各能力域的侧重也存在差异。例如,制造业更关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和数据安全,而零售业则更强调数据应用与分析能力。因此,企业在对标DCMM等级时,应结合自身业务场景进行差异化设计,避免“一刀切”式照搬标准条款。

展望未来,随着《“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深入推进,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将进一步释放。DCMM评估等级不仅将成为企业参与政府项目、获取政策支持的重要资质,更将直接影响其在产业链中的协作效率与市场竞争力。对于尚未开展DCMM评估的企业而言,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规划:一是明确数据战略与业务目标的对齐关系;二是建立跨职能的数据治理组织;三是制定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制度;四是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与主数据体系;五是部署可落地的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六是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合规;七是推动数据资产目录建设与价值评估;八是培养全员数据思维与应用能力。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2025年及以后的数据经济时代,真正实现从“被动合规”向“主动赋能”的跃迁,让DCMM评估等级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引擎。

  • DCMM将数据管理能力划分为五个渐进等级,反映企业数据治理体系的成熟度
  • 等级提升需兼顾战略、组织、制度、技术与文化五大维度,非单一技术驱动
  • 2025年某制造企业通过分阶段实施,18个月内从初始级迈向稳健级
  • 某金融机构因忽视组织协同导致DCMM三级认证受阻,后调整策略成功通过
  • 不同行业对DCMM八大能力域的侧重点存在显著差异,需定制化实施路径
  • DCMM等级正成为企业获取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合作的关键资质
  • 数据战略必须与业务目标深度绑定,避免“为评而评”的形式主义
  • 全员数据素养与数据资产价值显性化是迈向高阶等级的核心支撑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