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今天,数据已成为企业核心资产。然而,许多企业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过程中仍面临标准缺失、流程混乱、责任不清等问题。面对这一现实困境,如何系统性地评估并提升自身的数据管理能力?2025年,随着国家对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进一步推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并申请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认证。这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构建可持续数据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DCMM是由我国主导制定的数据管理国家标准(GB/T 36073-2018),其核心在于通过八个关键能力域——数据战略、数据治理、数据架构、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数据标准和数据生命周期——对企业数据管理能力进行分级评估。该模型将成熟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初始级、受管理级、稳健级、量化管理级和优化级。不同于国际上的DAMA-DMBOK等框架,DCMM更强调本土化实践,尤其契合中国企业在政策环境、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下的实际需求。例如,某中部地区制造业企业在2024年启动DCMM三级认证准备时,发现其生产数据虽已实现自动化采集,但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跨部门共享机制,导致设备故障预测模型准确率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通过对照DCMM框架梳理数据资产目录、明确数据Owner职责,并建立数据质量监控闭环,该企业在2025年初成功通过三级认证,同时将预测性维护效率提升了37%。

值得注意的是,DCMM认证并非一纸证书,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常遇到三大挑战:一是高层支持不足,数据治理被视为IT部门事务;二是历史系统孤岛严重,主数据不一致问题突出;三是缺乏专业人才,难以将模型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对此,建议企业采取“以评促建”策略:首先开展自评估,识别短板;其次结合业务优先级制定分阶段提升计划;最后通过制度建设与技术工具双轮驱动固化成果。例如,某大型能源集团在推进DCMM四级认证时,并未盲目追求高分,而是聚焦“数据质量”与“数据安全”两个薄弱环节,引入自动化稽核工具,并将数据质量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最终不仅顺利通过认证,还显著降低了因数据错误导致的运营风险。这种务实路径值得借鉴。

展望未来,随着《数据二十条》等政策深化落地,DCMM认证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它不仅是企业参与政府项目投标、获取专项资金支持的重要资质,更是构建可信数据生态的基础。2025年,预计将有更多行业主管部门将DCMM等级作为准入门槛,尤其是在金融、医疗、交通等数据密集型领域。因此,企业应摒弃“为认证而认证”的短期思维,真正将DCMM作为提升数据资产运营效率的路线图。唯有如此,才能在数据要素时代赢得先机。

  • DCMM认证基于国家标准GB/T 36073-2018,覆盖八大核心能力域
  • 成熟度等级分为五级,从初始级到优化级,体现能力递进
  • 认证过程强调“以评促建”,推动企业系统性改进数据管理体系
  • 某制造业企业通过DCMM三级认证,设备预测维护效率提升37%
  • 常见实施障碍包括高层重视不足、系统孤岛和专业人才短缺
  • 建议采用分阶段策略,优先解决业务痛点而非追求高评级
  • DCMM正成为政府项目准入和专项资金申请的重要参考依据
  • 2025年数据要素政策深化,DCMM认证价值将持续释放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