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第一季度,某东部沿海省份的工信部门发布了一组引人深思的数据:参与DCMM(Data Management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的企业中,有73%在评估后一年内实现了数据资产利用率提升超过30%,而未参与评估的企业同期平均提升率不足12%。这一差距背后,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当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企业是否具备驾驭它的能力?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证书,正从一项“可选项”转变为衡量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硬通货”。

DCMM是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GB/T 36073-2018),将企业数据管理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初始级、受管理级、稳健级、量化管理级和优化级。2025年,随着《数据二十条》配套政策的深化落地,以及地方对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将DCMM三级(稳健级)及以上认证纳入企业申报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参与政务数据合作的前置条件。例如,江苏省在2025年发布的《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申请500万元以上补贴的企业须持有DCMM三级或以上证书。这种政策导向倒逼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治理”。

一个值得关注的独特案例来自浙江某中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华锐精工。2024年下半年,该企业因客户(某新能源整车厂)要求其提供全生命周期数据追溯能力而陷入困境。其内部存在ERP、MES、PLM等多个系统,但数据标准不一、接口混乱,质量报告常因口径差异被客户拒收。2025年初,华锐精工启动DCMM三级评估准备,历时6个月完成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统一主数据标准、建立数据质量监控规则、设立专职数据治理办公室。评估通过后,不仅顺利获得客户订单,还因数据透明度提升,在供应链金融中获得更低利率。更重要的是,其内部决策效率显著提高——生产异常响应时间从平均48小时缩短至8小时。这一案例表明,DCMM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能直接转化为业务价值的管理工具。

面向2025年及未来,DCMM评估的价值已超越认证本身,成为企业构建数据驱动型组织的关键支点。然而,实践中仍存在误区:部分企业将评估视为“一次性项目”,忽视持续改进;或过度依赖咨询公司“包装”材料,导致体系与实际脱节。真正有效的DCMM实施,需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从组织、制度、流程、技术四维度协同推进。以下八点经验值得借鉴:

  • 1. 高层驱动是前提:2025年成功通过DCMM三级以上评估的企业中,90%以上由CIO或分管副总直接牵头,确保资源投入与跨部门协同。
  • 2. 业务场景导向:避免“为评而评”,应聚焦如客户画像、供应链协同、能耗优化等具体业务痛点设计数据治理路径。
  • 3. 数据标准先行:统一主数据、指标口径和元数据定义,是打通系统孤岛的基础,华锐精工案例中此环节耗时占整体项目的40%。
  • 4. 工具平台适配:选择支持自动化数据质量检测、血缘分析和权限管理的平台,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报表,2025年主流企业已普遍采用国产化数据治理工具。
  • 5. 人才梯队建设:设立数据Owner、数据管家等角色,并纳入绩效考核,解决“数据没人管”的老大难问题。
  • 6. 合规风险前置: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要求,在评估中同步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和安全管控措施。
  • 7. 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定期自评、数据质量KPI监控,将DCMM要求内化为日常运营习惯,而非突击迎检。
  • 8. 生态协同价值:2025年,部分行业龙头已要求上下游供应商具备DCMM二级以上能力,形成“以评促链”的数据治理生态。

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证书在2025年已不仅是技术合规的证明,更是企业数据资产化、智能化转型的“通行证”。随着数据要素市场机制的完善,那些真正将评估标准转化为管理实践的企业,将在成本控制、客户响应、创新孵化等方面获得结构性优势。未来,DCMM或将与企业信用评级、绿色制造认证等体系深度融合,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维。面对这一趋势,企业需摒弃“证书思维”,转向“能力思维”——因为数据治理的终点,从来不是一纸证书,而是让数据真正成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