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随着数据要素正式纳入国家生产要素体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拥有海量数据并不等于具备数据竞争力。真正决定企业能否从数据中持续获益的,是其背后的数据管理能力。那么,如何衡量一家企业的数据管理水平是否达到行业基准?又该如何系统性地提升这一能力?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认证证书(以下简称“认证证书”)正逐渐成为衡量和引导企业数据治理水平的关键工具。

该认证证书源于我国自主制定的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旨在从组织、制度、流程和技术等多个维度对企业数据管理能力进行分级评估。自模型发布以来,已有金融、制造、能源、政务等多个行业的数百家企业参与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申请企业都能一次性通过高级别认证。某中部地区大型制造企业在2024年首次申请时仅获得“稳健级”,其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标准不统一、跨部门协作机制缺失以及缺乏专职数据治理团队。经过一年的系统整改——包括设立首席数据官岗位、重构主数据管理体系、引入自动化元数据管理工具——该企业在2025年初成功晋升至“量化管理级”。这一案例表明,认证不仅是结果认定,更是一个推动企业自我诊断与持续改进的过程。

从实践角度看,获取认证证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张“资质证明”。首先,它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能力对标框架,帮助管理层识别数据管理中的短板;其次,在招投标、政策申报等场景中,该证书已成为部分地方政府和大型国企的优先准入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认证过程所建立的数据治理体系,能够显著降低数据冗余、提升分析准确性,并为AI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输入。以某省级政务云平台为例,在完成认证后,其数据服务响应时间缩短了40%,跨部门数据共享效率提升近一倍,直接支撑了“一网通办”改革的深化落地。

当然,推进认证工作也面临现实挑战。不少中小企业受限于资源投入意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或对数据治理认知模糊,往往将认证视为“形式主义”。对此,建议企业采取分阶段策略:初期可聚焦核心业务域(如客户数据或供应链数据)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扩展;同时积极利用地方工信部门提供的免费诊断服务或补贴政策。展望未来,随着《数据二十条》配套细则的陆续出台,数据资产入表、数据交易流通等新机制将进一步凸显数据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持有认证证书的企业,不仅在合规层面占据先机,更将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浪潮中赢得战略主动权。

  • 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认证证书基于国家标准DCMM模型,涵盖8大能力域与28个过程域
  • 认证等级分为初始级、受管理级、稳健级、量化管理级和优化级五个层级
  • 2025年多地已将该证书纳入数字经济专项资金申报的加分项
  • 制造业、金融业和政务领域是当前认证申请最活跃的三大行业
  • 认证过程强调“重实效、轻材料”,需企业提供真实运行证据而非文档堆砌
  • 通过认证的企业平均数据质量问题下降35%,数据服务交付周期缩短30%
  • 中小企业可联合行业协会或园区平台共同申请,降低单体实施成本
  • 认证有效期为三年,期间需接受年度监督评估以维持等级有效性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