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数据不仅是资产,更是驱动业务创新和决策优化的核心要素。然而,面对海量、多源、异构的数据,如何构建一套科学、规范、可持续的数据管理体系?这正是《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DCMM三级——“稳健级”被视为企业数据管理从基础合规迈向价值释放的关键门槛。那么,在2025年,企业要达到DCMM三级究竟需要满足哪些具体条件?又该如何避免“纸上谈兵”,真正实现数据能力的实质性跃升?

DCMM三级并非简单的流程文档堆砌,而是要求企业在数据战略、组织保障、制度建设、技术支撑等多个维度形成协同机制,并具备持续改进的能力。以某中部地区大型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在2024年初启动DCMM三级贯标工作时,发现其虽已建立基本的数据采集系统,但各部门数据标准不一、主数据重复率高达35%,且缺乏统一的数据质量监控机制。经过近一年的系统性整改,该企业不仅重构了数据治理组织架构,设立专职数据治理办公室,还开发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质量规则引擎,并在2025年一季度成功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现场审核。这一案例表明,DCMM三级的核心在于“体系化”与“可执行”,而非形式合规。

要真正满足DCMM三级条件,企业需在以下八个关键方面达成实质性进展:

  • 明确的数据战略与业务对齐机制:企业需制定清晰的数据战略,并确保其与整体业务目标高度一致,战略内容应包含数据资产目录规划、数据价值实现路径及年度实施计划。
  • 健全的数据治理组织架构:设立跨部门的数据治理委员会或类似决策机构,并配备专职的数据治理团队,明确数据Owner、数据管家等角色职责,形成权责清晰的治理网络。
  • 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制度:建立涵盖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共享、销毁等环节的标准化制度文件,且制度需在实际业务流程中有效执行,而非仅停留在纸面。
  • 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制定并实施企业级数据元标准、代码集标准、主数据标准等,确保关键业务系统间数据语义一致,减少因标准缺失导致的集成障碍。
  • 可量化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部署数据质量监控工具,定义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及时性等维度的质量指标,并建立问题闭环处理流程,实现质量问题的自动发现与跟踪。
  • 安全可控的数据共享与开放能力:在满足合规前提下,建立基于角色和场景的数据访问控制策略,支持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安全共享,同时记录完整的数据使用日志。
  • 初步的数据资产运营意识:开始尝试对高价值数据进行资产化管理,如建立数据资产目录、开展数据成本效益分析,或探索数据服务化输出模式。
  • 持续改进的评估与优化机制:定期开展内部DCMM自评,识别能力短板,并将改进措施纳入年度IT或数字化项目计划,形成PDCA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DCMM三级评估的实践趋势正从“重文档”转向“重实效”。评估机构越来越关注制度是否真正嵌入业务流程、数据质量指标是否真实反映系统运行状态、治理组织是否具备实际决策权等“软性”能力。例如,某零售企业在准备评估时,不仅完善了20余项制度文件,更通过在ERP和CRM系统中嵌入数据校验规则,将客户信息准确率从82%提升至96%,这一成果成为其顺利通过评估的关键支撑。这也提醒企业:DCMM三级不是终点,而是构建数据驱动型组织的新起点。未来,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深化,具备扎实DCMM三级基础的企业将在数据资产入表、数据产品开发、可信数据空间接入等方面获得先发优势。因此,与其将DCMM视为一项认证任务,不如将其作为企业数据能力建设的战略抓手,在真实业务场景中锤炼数据治理的“肌肉记忆”。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