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今天,许多企业虽然积累了海量数据,却依然面临“数据多而无用、系统杂而难管”的困境。为什么投入大量资源建设的数据平台难以支撑业务决策?为什么跨部门数据共享始终难以打通?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反映出企业在数据管理能力建设上的系统性缺失。而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作为我国首个自主制定的数据管理国家标准,正逐渐成为衡量和提升企业数据治理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DCMM究竟如何帮助企业从“有数据”走向“用好数据”?

DCMM模型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8年正式发布,其核心在于将数据管理能力划分为八个关键能力域:数据战略、数据治理、数据架构、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数据标准和数据生命周期。每个能力域又细分为五个成熟度等级(初始级、受管理级、稳健级、量化管理级和优化级),形成一套可量化、可评估、可改进的体系。在2025年,随着《数据二十条》等政策深入推进,越来越多行业主管部门将DCMM评估结果纳入企业资质评审或项目申报的参考依据。例如,某东部省份在2024年底发布的智能制造专项资金申报指南中明确要求申报单位需达到DCMM三级及以上水平。这使得DCMM不再仅是技术团队的内部工具,而成为影响企业战略资源配置的关键指标。

以某大型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在2023年启动DCMM三级认证准备时,发现其数据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同一客户在不同系统中的名称、地址甚至编码存在多达7种变体,导致供应链协同效率低下。通过DCMM框架梳理,企业首先在“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两个能力域投入资源,建立统一主数据管理体系,并嵌入业务流程关键节点进行校验。到2024年中期,客户数据一致性提升至98%,订单交付周期缩短15%。更重要的是,该企业并未止步于认证本身,而是将DCMM评估结果转化为年度数据治理路线图,每年聚焦2-3个薄弱能力域进行迭代优化。这种“评估—改进—再评估”的闭环机制,使其在2025年初顺利通过DCMM四级评审,成为行业内少数达到该级别的企业之一。这一案例表明,DCMM的价值不仅在于认证结果,更在于其提供的结构化改进路径。

然而,在实践中仍有不少企业对DCMM存在误解。有的将其等同于一次性项目验收,忽视持续改进;有的过度追求高等级而脱离业务实际,造成资源浪费;还有的将评估工作完全外包,导致内部团队能力未得到实质提升。要真正发挥DCMM效能,企业需把握以下关键点:第一,高层支持不可或缺,数据战略必须与业务战略对齐;第二,避免“为评而评”,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设定合理目标;第三,注重跨部门协同,数据治理不是IT部门的独角戏;第四,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将评估指标融入日常管理;第五,重视人员能力建设,培养既懂业务又懂数据的复合型人才;第六,善用评估结果指导投资优先级,避免盲目投入;第七,关注数据安全与合规要求,尤其在跨境数据流动场景下;第八,定期复盘评估成效,确保改进措施落地见效。唯有如此,DCMM才能从纸面标准转化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