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国内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一批体量不大却技术过硬的中小企业悄然崛起。它们没有耀眼的营收数字,却在某一细分赛道掌握着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2019年,国家首次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遴选工作,从全国数百万中小企业中筛选出248家作为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六年过去,这些企业如今的发展轨迹如何?它们的成功是否可复制?这不仅关乎政策成效评估,更关系到中国制造业底层创新生态的构建。
所谓“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而“小巨人”则强调企业在细分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持续创新能力以及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支撑作用。第一批入选企业普遍具备三个共性特征:一是长期聚焦单一技术方向或产品线,研发周期往往超过5年;二是客户集中度高,但议价能力不弱,多为行业头部企业的核心供应商;三是普遍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制造业集聚区,依托区域产业集群获取配套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并非诞生于风口之上,而是经历了2010年代中期制造业低迷期的淬炼,在成本压力与技术升级双重夹击下,选择了一条“窄而深”的突围路径。
以某华东地区从事高精度工业传感器研发的企业为例,该企业在2015年之前主要代工国外品牌产品,利润率不足8%。面对客户压价和原材料上涨的双重压力,管理层决定转向自主研发。2016年起,企业将年营收的12%以上投入微型MEMS传感芯片设计,并与本地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经过三年技术攻关,其产品在温漂稳定性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供应链。2023年,该企业被纳入某头部整车厂二级供应商名录,2025年预计相关订单将占其总营收的65%以上。这一案例表明,“小巨人”的成长并非依赖政策输血,而是通过精准的技术卡位与产业链嵌入实现价值跃升。
回望第一批“小巨人”的发展历程,其经验对当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八点:
- 坚持长期主义技术投入,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保持在8%以上;
- 聚焦细分市场“隐形冠军”定位,避免盲目多元化扩张;
- 深度绑定产业链核心客户,通过定制化开发建立技术壁垒;
- 重视知识产权布局,平均拥有发明专利15项以上,部分企业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 善用地方政府产业基金与技改补贴,但不过度依赖财政支持;
- 构建柔性制造体系,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高端制造需求;
- 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普遍低于5%;
- 积极应对国际认证与合规要求,为未来出海奠定基础。
值得警惕的是,并非所有首批“小巨人”都持续高歌猛进。据2024年工信部复核数据显示,约7%的企业因技术迭代滞后或市场判断失误,已退出重点支持名单。这说明“小巨人”称号并非终身荣誉,而是动态竞争的结果。进入2025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生物制造等新赛道正在重塑专精特新企业的定义边界。未来的“小巨人”不仅需要技术硬实力,还需具备数据驱动、敏捷响应和全球化视野等新质生产力要素。
总体而言,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实践证明:在大国制造的宏大叙事之下,真正支撑产业升级的,往往是那些甘于寂寞、十年磨一剑的“隐形力量”。它们或许不会登上财富榜单,却是产业链安全与韧性的真实基石。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与其追逐热点概念,不如回归本业,把一个零件做到极致,把一项工艺打磨到不可替代——这或许才是通往“小巨人”之路最朴素也最有效的答案。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