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国内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正逐步成为支撑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力量。然而,这些被冠以“小巨人”称号的专精特新企业,是否真如外界所期待那般一帆风顺?它们在成长过程中又面临哪些现实瓶颈?
所谓“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而“小巨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通常指在特定细分领域拥有较高市场份额、较强创新能力和稳定盈利能力的企业。截至2025年,全国已累计认定超过1.2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覆盖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工业软件等多个关键领域。但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质量的同步提升。不少企业在获得认定后,反而陷入“荣誉光环下的发展焦虑”:融资渠道依然狭窄、人才引进困难、技术转化效率低等问题持续存在。
一个值得关注的独特案例来自华东某地的一家从事高精度传感器研发的中小企业。该企业在2023年成功入选国家级小巨人名单,其产品在工业自动化检测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到了2024年底,尽管订单量稳步增长,公司却因缺乏中长期资金支持,无法扩大洁净车间产能,导致交付周期延长,客户满意度下降。更棘手的是,核心研发人员被大型企业高薪挖角,团队稳定性受到冲击。这一案例折射出许多小巨人企业的共性困境:技术领先≠商业成功,政策扶持≠市场竞争力。
要真正实现从“小巨人”到“行业龙头”的跃迁,企业需在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具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八点关键举措:
- 强化核心技术壁垒,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尤其在2025年全球技术标准加速迭代的背景下,需提前布局专利池与国际认证;
- 优化供应链韧性,通过与上下游建立深度协同机制,降低单一供应商依赖风险,提升抗波动能力;
- 推动数字化转型,不仅限于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更应覆盖研发管理、客户服务与财务风控等全链条;
- 构建复合型人才梯队,除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外,还需培养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桥梁型”员工;
- 精准对接政策资源,避免“为申报而申报”,应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研发或市场拓展投入;
- 探索多元化融资路径,在传统银行信贷之外,积极尝试知识产权质押、产业基金直投等新型方式;
- 注重品牌价值建设,改变“只做不说”的传统思维,通过行业展会、技术白皮书等方式提升专业影响力;
- 建立全球化视野,即便当前以内销为主,也应提前研究目标市场的准入规则与技术标准,为未来出海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政策正从“广覆盖”转向“深赋能”。例如,部分地区试点“小巨人企业服务专员”制度,由政府指派专人协助解决用地、环评、人才落户等具体问题;同时,科创板、北交所对符合条件的小巨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但审核重点已从“是否专精特新”转向“是否具备可持续盈利模式”。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依赖标签生存,而必须回归商业本质。
此外,区域生态的差异也显著影响小巨人企业的成长轨迹。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成熟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配套服务与协同创新机会;而在中西部部分城市,尽管有土地和税收优惠,但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仍制约发展。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需结合自身所处区域的实际禀赋,而非盲目复制成功模板。
展望未来,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不应仅被视为政策扶持的对象,更应成为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毛细血管”。它们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业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站稳脚跟。真正的“巨人”,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在细分领域做到不可替代、持续进化。这需要企业自身的清醒认知,也需要政策制定者从“输血”转向“造血”的系统性设计。或许,下一个十年的产业竞争,就藏在这些看似微小却坚韧的“小巨人”之中。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