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随着我国商标申请量持续高位运行,商标注册后的异议程序正成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据统计,2024年全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商标异议申请超18万件,其中约35%的案件最终导致被异议商标不予核准注册。面对如此高发的异议风险,企业是否真正理解商标注册后异议的法律逻辑与应对路径?本文将从实务角度出发,系统梳理2025年商标异议的关键节点与应对策略。
商标注册后异议,是指在初步审定公告期内(通常为三个月),任何利害关系人或在先权利人认为该商标的注册可能损害其合法权益,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不予核准注册的请求。这一程序虽属行政救济手段,却直接影响商标能否最终获权。2025年,《商标审查审理指南》进一步细化了异议理由的适用标准,尤其在“混淆可能性”“恶意抢注”“在先使用权益”等要件上提出了更具体的判断规则。例如,对于跨类保护的驰名商标,异议人需提供2022—2024年间持续使用的证据链,而非仅凭历史知名度主张权利。这种变化使得异议程序从“形式审查”向“实质判断”加速演进,对申请人和异议双方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更清晰地理解当前实践,不妨参考2025年初发生的一起典型案件:浙江某生物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于2024年6月申请注册“绿源萃”商标,指定用于第5类医用营养品。该商标于2024年12月初审公告后,广东一家主营植物提取物的企业(乙公司)随即提出异议,主张其自2021年起已在相关产品包装上使用“绿源萃”作为未注册商标,并提交了销售合同、电商平台订单截图及微信公众号推广记录。国家知识产权局经审理认为,乙公司虽未注册该商标,但其在先使用已形成一定影响,且甲公司与乙公司地处相邻省份、行业高度重合,存在接触可能性,故于2025年3月裁定异议成立,“绿源萃”商标不予注册。此案凸显了2025年异议审查中对“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证据标准趋于务实,不再唯注册论,而是更注重市场实际使用状态。
面对日益复杂的异议环境,企业需构建系统化的应对机制。以下八点实务建议,可为2025年商标注册后的异议风险防控提供有效支撑:
- 1. 注册前开展深度检索:不仅查询相同或近似商标,还需排查未注册但已使用的商业标识,尤其关注行业展会、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非传统渠道的使用痕迹。
- 2. 建立商标监测机制:在商标公告期内设置专人监控,一旦发现潜在异议风险,可提前准备答辩材料或尝试与异议人协商和解。
- 3. 完善使用证据体系:即使商标已注册,也应持续保留销售合同、发票、广告投放、用户评价等使用证据,以备异议答辩之需。
- 4. 区分异议理由针对性答辩:针对“在先权利冲突”“缺乏显著性”“恶意注册”等不同理由,需采用不同法律逻辑和证据组合进行反驳。
- 5. 善用共存协议或和解谈判:在双方商标存在部分重叠但市场区分明显时,可通过签署共存协议化解异议,2025年此类协议的采信率已显著提升。
- 6. 关注异议审理周期变化:2025年商标异议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9—12个月,企业需在时限内高效完成证据补充与意见陈述。
- 7. 谨慎对待“撤三”与异议联动:部分异议人会同步对引证商标提起撤销连续三年不使用申请,申请人应预判此类策略并提前激活商标使用。
- 8. 引入专业代理机构协同应对:商标异议涉及法律、市场、证据等多维度判断,专业代理人在程序把控和策略制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2025年的商标注册后异议已不再是简单的程序性障碍,而是企业品牌战略落地的关键考验。唯有将商标管理从“注册即结束”转变为“注册是起点”,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筑牢知识产权防线。未来,随着AI辅助审查、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在商标领域的深入应用,异议程序或将更加高效透明,但核心仍在于企业自身对商标权益的主动维护与系统布局。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