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年商标异议申请量超过18万件,同比增长约9.3%。这意味着,每10个提交注册的商标中,就有近1个会遭遇他人异议。面对这一高频风险,许多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主往往措手不及——明明自己是原创品牌,为何刚提交注册就被人“拦下”?商标被人提异议,已不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品牌建设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

商标异议的本质,是第三方对某一商标注册申请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其可能侵犯自身在先权利(如商标权、著作权、姓名权等)或违反《商标法》相关规定。异议程序通常发生在商标初审公告后的三个月内,由异议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随后进入长达12个月左右的审查周期。在此期间,申请人若不积极应对,极有可能导致商标注册失败。现实中,异议理由五花八门:有的是竞争对手恶意狙击,有的是因商标近似引发混淆,还有的是因为申请人未及时检索导致无意侵权。例如,2022年浙江某茶饮品牌“青柠巷”在第30类(茶饮料)申请注册时,被一家注册于2015年的“青柠小巷”糕点店提出异议,理由是文字构成近似且商品关联度高。尽管两者实际经营品类差异明显,但因未在申请前做充分检索与风险评估,最终该茶饮品牌不得不进入异议答辩程序,耗费近一年时间才得以注册成功。

面对商标异议,企业不能被动等待,而应采取系统性应对策略。首先,需在收到《商标异议答辩通知书》后30日内提交答辩材料,逾期视为放弃权利。其次,答辩内容必须紧扣异议理由,逐条反驳,并辅以证据支撑。例如,若对方主张在先使用,申请人可提供自身更早的使用证据;若对方质疑商标缺乏显著性,可提交市场宣传、销售数据等证明商标已获得“第二含义”。此外,必要时可主动与异议人协商和解,如通过共存协议、商标转让或类别调整等方式化解冲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企业利用异议程序进行“商标碰瓷”——即专门监控新申请商标,一旦发现名称相似便发起异议,再以撤回为条件索要高额费用。对此,申请人应保留对方恶意证据,在答辩中强调其不正当竞争意图,争取审查员支持。

从长远看,预防胜于补救。企业在品牌命名阶段就应建立商标风险评估机制:一是进行全类别、全平台的商标检索,不仅查相同/近似商标,还要关注企业字号、域名、社交媒体账号等潜在冲突点;二是优先在核心类别注册,并考虑防御性注册;三是保留品牌创意过程、设计稿、首次使用记录等证据链。此外,建议委托专业代理机构处理注册与异议事务,因其熟悉审查标准与答辩技巧,能显著提升成功率。商标不仅是法律符号,更是企业资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当“商标被人提异议”成为常态,唯有以专业、主动、系统的方式应对,才能在这场无声的品牌保卫战中守住阵地,为后续融资、上市、出海奠定坚实基础。

  • 商标异议高发,2023年全国异议申请量超18万件,企业需正视风险
  • 异议程序启动于商标初审公告后三个月内,审查周期通常长达12个月
  • 异议理由多样,包括在先权利冲突、商标近似、缺乏显著性或恶意抢注等
  • 真实案例:“青柠巷”茶饮因未充分检索,遭“青柠小巷”糕点店异议,耗时一年才注册成功
  • 答辩须在30日内提交,内容需针对性反驳并附证据,逾期视为放弃权利
  • 可采取和解、共存协议、类别调整等方式化解冲突,降低对抗成本
  • 警惕“商标碰瓷”行为,保留恶意证据并在答辩中强调不正当竞争意图
  • 预防关键:命名阶段即开展全维度检索,保留使用证据,委托专业机构处理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