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随着我国商标注册量持续攀升,商标抢注、近似混淆等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2024年全年商标异议申请量已突破18万件,同比增长约9%。面对如此高发的商标冲突,许多企业主不禁发问:当发现他人申请的商标可能侵犯自身权益时,该如何有效启动异议程序?本文将从实务角度出发,系统梳理2025年商标异议申请的操作路径,并结合真实案例,提供可落地的策略建议。
商标异议是指在初步审定公告期内(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任何利害关系人或在先权利人认为该商标注册可能损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不予核准注册的请求。2025年,《商标审查审理指南》进一步细化了异议理由的适用标准,尤其强调对“恶意抢注”“不以使用为目的的大量申请”等行为的规制。因此,异议申请不仅需具备形式要件,更需在实质理由上站得住脚。例如,若主张在先著作权、姓名权或企业字号权,必须提供充分证据链,而非仅凭主观判断。
为更清晰地指导实践,以下结合2024年底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例进行说明:某浙江食品企业“青禾记”自2019年起在地方市场销售手工糕点,虽未注册商标,但已积累一定商誉。2024年10月,该公司发现一家广东企业申请了“青禾纪”商标(第30类),图形设计高度相似,且指定商品完全重合。该公司于2025年1月在公告期内提交异议申请,主张其在先使用并具有一定影响的未注册商标权利。异议材料包括近三年销售发票、门店照片、本地媒体报道及消费者证言。2025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裁定异议成立,不予核准“青禾纪”注册。此案例表明,即使未注册商标,只要能证明在先使用并具有一定影响,仍可有效维权。
综上所述,2025年商标异议申请已不仅是法律程序,更是企业品牌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复杂的商标生态,企业应主动监控公告信息,及时响应潜在风险。同时,建议在专业代理机构协助下,精准构建异议理由与证据体系,避免因程序瑕疵或证据不足导致维权失败。未来,随着AI商标监测工具的普及和审查标准的动态调整,异议策略也将更加精细化与智能化。
- 1. 商标异议必须在初步审定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不予受理(2025年时限仍为90天)。
- 2. 异议申请人需为利害关系人或在先权利人,普通公众无权仅以“公共利益”为由提出异议(除非涉及违反禁用条款)。
- 3. 异议理由应明确援引《商标法》具体条款,如第十条(禁用标志)、第十三条(驰名商标保护)、第十五条(代理人抢注)、第三十二条(在先权利)等。
- 4. 证据材料需形成完整链条,包括使用证据(销售合同、发票、广告投放)、知名度证据(媒体报道、获奖证书)、权利归属证明(著作权登记、企业营业执照)等。
- 5. 2025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行电子化异议系统,所有申请须通过商标网上服务系统提交,纸质材料不再接收。
- 6. 被异议人可在收到通知后30日内提交答辩,若未答辩,不影响异议裁定,但可能对异议人有利。
- 7. 异议审理周期通常为12-18个月,2025年部分简易案件试点“快审机制”,可缩短至8个月内结案。
- 8. 若异议失败,申请人可在商标核准注册后五年内提起无效宣告,但需承担更高举证责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