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随着电商平台持续扩张、跨境贸易日益频繁以及AI生成内容广泛应用,商标侵权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许多中小企业在无意中使用了与他人注册商标高度相似的标识,甚至在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场景中,因缺乏专业法务支持而陷入侵权纠纷。这种“无心之失”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侵权?又该如何在合规前提下开展品牌建设?

商标侵权的本质在于未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或近似标识,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来源产生混淆。根据202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全年商标侵权投诉量同比增长12.3%,其中近四成案件涉及线上平台。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侵权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对《商标法》理解不足或对注册类别覆盖范围认知不清。例如,某食品企业在其新推出的植物基饮品包装上使用了与某知名运动品牌高度相似的图形标识,虽产品类别不同,但因该图形具有较强显著性且在跨类保护范围内,最终被认定构成侵权。此类案例凸显了商标“跨类保护”机制在2025年司法实践中的强化趋势。

2025年出现的一个独特案例值得深入分析:某家居用品公司在其智能灯具产品中嵌入语音唤醒词“小X同学”,与某头部科技企业长期使用的语音助手名称高度近似。尽管该公司辩称其产品属于第11类(照明设备),而对方注册商标主要覆盖第9类(电子设备)和第42类(技术服务),但法院在审理中认为,随着智能家居生态的融合,两类商品在消费群体、销售渠道及使用场景上高度重合,普通消费者极易产生关联联想,因此判定构成商标侵权。此案反映出司法机关在认定“商品类似性”时,已不再拘泥于《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的机械划分,而是更注重实际市场认知与消费习惯的变化。

面对日益严峻的商标侵权风险,企业需构建系统化的合规体系。首先,应建立商标注册前的全面检索机制,不仅关注相同类别,还需评估跨类近似风险;其次,在产品开发与营销策划阶段引入法务审核,尤其在使用AI生成文案、图像或语音内容时,需警惕潜在的标识冲突;再次,定期监控市场动态,利用专业工具对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进行侵权线索筛查;最后,一旦涉诉,应积极举证自身使用行为的善意性与非混淆性,争取有利裁决。以下八点概括了2025年企业应对商标侵权的核心要点:

  • 1. 商标注册前务必进行全类别及跨类别检索,避免“撞标”风险;
  • 2. 理解并重视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效力,即使产品类别不同也可能构成侵权;
  • 3. 在短视频、直播、AI语音等新兴场景中使用品牌元素时,需进行专项法律评估;
  • 4. 建立内部商标使用规范,明确设计、市场、电商等部门的合规责任;
  • 5. 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公告系统及第三方监测平台,主动监控潜在侵权行为;
  • 6. 遇到被诉侵权时,及时收集使用时间、市场反馈、消费者认知等证据,证明无混淆可能性;
  • 7. 跨境业务中需同步注册目标国商标,防止海外抢注或本地化侵权;
  • 8. 定期组织员工商标法律培训,提升全员知识产权风险意识。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进一步渗透商业领域,商标侵权的边界将持续模糊,判定标准也将更加依赖对消费者认知和市场实际的动态分析。企业唯有将商标合规嵌入品牌战略的底层逻辑,才能在2025年及以后的激烈竞争中行稳致远。这不仅关乎法律风险防控,更是构建可持续品牌资产的关键一步。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