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已成为衡量减排成效、保障政策落地的核心机制。然而,不少企业仍对核查流程存在误解,或因数据基础薄弱而难以通过审核。2025年,随着国家碳市场扩容与监管趋严,这一制度正从“形式合规”向“实质精准”加速转型。那么,当前的核查体系究竟面临哪些现实挑战?又该如何构建可信、可比、可追溯的排放数据链?

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并非简单的数字填报,而是一套融合监测、报告与验证(MRV)的系统工程。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要求,重点排放单位需依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开展年度自查,并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现场核查。2025年,核查范围已覆盖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大高耗能行业,涉及企业数量超过8000家。值得注意的是,核查不再仅关注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也被纳入核算边界,这对企业的计量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某东部沿海省份的一家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在2024年度核查中因未计入窑炉工艺过程中的CO₂逸散排放,导致最终排放量被修正上调12%,直接影响其碳配额履约成本。

实际操作中,核查工作的复杂性远超预期。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专职碳管理团队,原始数据记录不完整,能源台账与生产日志脱节;另一方面,不同行业核算方法差异显著,例如化工行业的物料平衡法与电力行业的实测法在数据来源和不确定性评估上截然不同。此外,2025年新启用的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与核查平台实现数据直连,要求企业上传的燃料消耗、电力使用、产品产量等关键参数必须与税务、统计部门备案信息一致。某中部地区一家热电联产企业曾因蒸汽外供量未按热值折算,导致排放因子计算偏差,最终在复核阶段被要求重新提交全套佐证材料,延误了配额清缴进度。此类案例反映出,核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企业内部管理协同能力的体现。

为提升核查质量与效率,主管部门近年来推动多项创新举措。例如,在部分试点区域推行“核查+帮扶”模式,由核查机构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供整改建议;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排放数据存证链,确保关键参数不可篡改。2025年,生态环境部还计划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机构信用评价办法》,对出具虚假报告或重大疏漏的机构实施动态清退。对企业而言,主动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内部盘查、加强与核查方沟通,已成为降低合规风险的有效路径。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深化,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将不仅是履约依据,更将成为绿色金融、ESG评级乃至国际贸易中的核心资产。唯有夯实数据根基,方能在低碳转型浪潮中行稳致远。

  • 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核查覆盖八大高耗能行业,2025年纳入企业超8000家
  • 核查范围扩展至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
  • 企业需依据国家统一指南开展核算,并接受第三方现场验证
  • 数据需与税务、统计等政府部门备案信息保持一致,实现多源校验
  •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数据记录不完整、核算能力不足等问题
  • 不同行业采用差异化的核算方法,对核查人员专业性要求高
  • 2025年将实施核查机构信用评价制度,强化责任追溯
  • 区块链等新技术正被用于提升排放数据的可信度与可追溯性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