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披露碳排放数据,并寻求第三方机构对其温室气体(GHG)排放进行独立验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少组织对“核查”与“核算”的界限模糊不清,甚至误以为完成一次碳盘查就等于通过了国际认可的审核流程。那么,真正符合国际规范的温室气体核查究竟应如何开展?ISO14064标准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ISO14064是一套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温室气体管理标准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ISO14064-1)适用于组织层级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第二部分(ISO14064-2)聚焦于项目层级的减排或清除增强活动;第三部分(ISO14064-3)则专门规定了核查活动的原则、要求与程序。其中,ISO14064-3是确保排放数据可信度的核心环节。根据2025年国内多家认证机构的反馈,企业在申请ISO14064核查时,普遍存在边界划定不清、活动数据来源不可追溯、排放因子选择缺乏依据等问题,导致初次核查通过率不足六成。这不仅延长了认证周期,也增加了合规成本。

以某中部地区大型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在2024年底启动碳中和路线图编制工作,并计划于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首次ISO14064-1层面的第三方核查。初期,其内部团队仅依据电费账单和燃料采购记录粗略估算排放量,未区分范围一(直接排放)、范围二(间接电力相关排放)与范围三(价值链上下游排放)。在引入专业核查机构后,发现其锅炉燃烧数据缺失连续监测记录,外购蒸汽的热值参数引用错误,且未将员工通勤、差旅等范围三活动纳入考量。经过三个月的数据补录、系统重构与流程优化,最终在2025年3月成功获得核查声明。这一案例表明,ISO14064核查不仅是形式审查,更是对企业碳管理能力的一次系统性检验。

为帮助组织更高效地准备和实施ISO14064温室气体核查,以下八项关键要点值得重点关注:

  • 明确组织边界与运营边界,依据股权比例或财务控制权合理划定核算范围,避免遗漏或重复计算;
  • 建立完整的活动数据收集机制,确保燃料消耗量、电力使用量、制冷剂充注量等原始数据可追溯、可验证;
  • 选择权威且适用的排放因子数据库,如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或IPCC默认值,并注明引用来源;
  • 区分范围一、二、三排放,至少完整覆盖前两个范围,范围三可根据行业特性分阶段纳入;
  • 采用一致的核算方法学,避免在同一报告周期内混用不同计算模型或假设条件;
  • 保留完整的证据链,包括发票、仪表读数、合同、监测日志等,以支持核查员现场抽样验证;
  • 提前与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沟通,了解其对数据格式、时间粒度及不确定性的具体要求;
  • 将核查结果纳入企业ESG报告或碳中和进展披露中,提升信息披露的公信力与透明度。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进入深水区,监管部门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碳数据真实性要求日益严格。2025年起,多个重点行业或将强制要求提交经ISO14064或等效标准认证的排放报告。在此背景下,温室气体核查已从“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企业若能在早期构建符合ISO14064要求的碳管理体系,不仅能规避未来政策风险,还能在绿色金融、供应链准入、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获得先发优势。面对这场系统性变革,唯有以严谨的技术态度和扎实的数据基础,才能真正迈出通往碳中和的坚实一步。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