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要真正实现碳中和,必须从“知道排了多少”开始。温室气体盘查,作为碳管理的基础环节,不仅是履行环境责任的第一步,更是制定有效减排策略的前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组织仍面临数据缺失、边界不清、方法混乱等现实挑战。2025年,随着国内碳市场扩容与ESG披露要求趋严,系统化、标准化的温室气体盘查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温室气体盘查并非简单的数字加总,而是一套严谨的核算体系。国际通行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将排放划分为三个范围:范围一(直接排放,如锅炉燃烧)、范围二(外购电力/热力的间接排放)和范围三(价值链上下游的其他间接排放,如员工通勤、原材料采购、产品使用等)。其中,范围三因涉及外部数据,常被企业视为“难点”甚至“盲区”。以某中型制造企业为例,其在2024年首次开展全面盘查时,仅核算了范围一和范围二,结果发现这两部分仅占总排放的35%。随后,该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伙伴协作,收集运输、原材料生产等数据,最终识别出范围三中“原材料隐含碳”占比高达48%。这一发现直接促使其调整采购策略,优先选择低碳供应商,并推动产品设计轻量化,从而在2025年初实现单位产品碳强度下降12%。这一案例说明,忽略范围三可能导致减排方向严重偏离。
在2025年的实际操作中,企业开展温室气体盘查需重点关注以下八个方面:首先,明确组织边界,是采用股权比例法还是控制权法,直接影响排放归属;其次,设定一致的核算时间边界,通常以自然年或财年为单位,避免数据断层;第三,优先使用实测数据而非缺省值,例如通过电表读数而非账单估算用电量;第四,对范围三排放进行优先级排序,聚焦“高影响、可管理”的类别,避免陷入数据泥潭;第五,建立内部数据收集机制,将能耗、物流、采购等系统与碳管理平台打通;第六,引入第三方核查提升可信度,尤其在准备参与碳交易或发布ESG报告时;第七,定期更新排放因子,2025年国内已发布新版区域电网排放因子,企业需及时替换旧参数;第八,将盘查结果与业务决策挂钩,例如在投资新产线时进行碳成本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温室气体盘查的价值不仅在于合规,更在于驱动创新。某食品加工企业在2025年盘查中发现,其冷链运输环节的排放占比异常高。通过引入路线优化算法和新能源冷藏车试点,不仅降低了碳排放,还节省了15%的物流成本。这印证了一个趋势:碳数据正从“成本负担”转变为“管理资产”。未来,随着碳关税(如欧盟CBAM)逐步实施,缺乏准确盘查能力的企业可能面临出口壁垒。因此,2025年是夯实碳管理基础的关键窗口期。企业应摒弃“为报告而盘查”的短视思维,将温室气体盘查嵌入战略规划,使其成为绿色转型的导航仪。唯有如此,才能在低碳竞争中赢得先机,真正迈向可持续的未来。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