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推进的背景下,2025年已成为中国“双碳”目标关键落实年。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地方碳配额收紧以及ESG披露要求趋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温室气体核查怎么做?这不仅关乎合规,更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融资能力甚至国际市场准入。然而,许多企业仍对核查流程、数据边界、第三方介入等环节存在模糊认知,亟需一套贴合实际、可操作的技术路径。
温室气体核查并非简单的数据汇总,而是一套基于国际标准(如ISO 14064、GHG Protocol)和国内规范(如《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在于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2025年,生态环境部进一步细化了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要求企业从组织边界、运营边界、排放源识别、活动数据收集到排放因子选用,均需建立完整证据链。例如,一家位于江苏的化工企业,在2024年底首次接受省级碳核查时,因未区分范围一(直接排放)与范围二(外购电力间接排放)的核算边界,导致报告数据偏差达12%,最终被要求重新提交并面临配额扣减风险。这一案例凸显了前期边界厘清的重要性。
核查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准备、盘查、内部验证、第三方核查与持续改进。以2025年新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水泥行业为例,某山东水泥集团在准备阶段即组建了由能源管理、财务、生产调度组成的跨部门小组,统一数据口径;盘查阶段采用自动化能源管理系统(EMS)实时采集窑炉燃料消耗、电力使用等数据,避免人工录入误差;内部验证阶段邀请外部顾问进行预审,提前修正逻辑漏洞;在第三方核查阶段,选择具备CMA/CNAS资质的机构,配合提供原始票据、设备台账、计量器具校验证书等支撑材料。整个过程历时三个月,最终核查报告一次性通过,为其争取到更合理的配额分配。这一独特案例表明,技术工具与组织协同是核查成功的关键。
面对2025年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企业需将温室气体核查从“应付检查”转变为“管理工具”。这不仅有助于规避合规风险,更能识别节能降碳潜力点,优化能源结构。未来,随着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的普及和AI辅助核算技术的应用,核查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但无论如何演进,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追溯性始终是核查的基石。企业应尽早建立常态化碳数据管理体系,将核查融入日常运营,方能在绿色转型浪潮中行稳致远。
- 明确组织与运营边界是核查的第一步,需依据股权比例或控制权确定纳入范围;
- 严格区分范围一、二、三排放,2025年多数行业仅强制要求报告前两类;
- 活动数据必须来源于经校准的计量设备或权威票据,如电费发票、燃料采购记录;
- 优先采用国家或行业发布的最新排放因子,避免使用过时或估算值;
- 建立内部碳数据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数据收集与审核流程;
- 在第三方核查前进行内部预审或模拟核查,提前发现逻辑矛盾与数据缺口;
- 选择具备官方认可资质的核查机构,确认其在本行业有实际核查经验;
- 将核查结果用于碳绩效评估与减排目标设定,实现从合规到价值的转化。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