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各类组织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也愈发突出。根据国家相关监管要求,所有非涉密信息系统必须依据《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简称“等保2.0”)开展等级保护工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如何定级”仍是许多单位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定级不准,后续建设、测评、整改都将偏离方向,甚至可能引发合规风险。那么,究竟该如何科学、合规地完成定级?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定级并非简单的主观判断,而是一个基于系统功能、服务对象、数据敏感性及潜在影响的综合评估过程。根据现行标准,信息系统被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一级至五级),其中一级最低,五级最高。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涉及的信息系统集中在二级或三级。定级的核心依据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20),该标准明确了“业务信息安全”和“系统服务安全”两个维度,并分别对应“受侵害客体”和“侵害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例如,某政务服务平台若一旦中断将影响数万市民办事,且涉及个人身份、社保等敏感信息,则其业务信息安全和社会影响均可能达到“严重损害”,从而初步判定为三级系统。

在2025年的实际工作中,不少单位在定级环节仍存在典型误区。例如,有企业将内部OA系统简单归为一级,理由是“仅用于内部办公”,却忽略了该系统存储了员工身份证号、薪资结构等敏感数据,一旦泄露可能对个人权益造成较大影响,应至少定为二级。另有一家区域性医疗信息化服务商,在部署远程诊疗平台时未及时重新定级,原系统为二级,但新平台接入医保结算、电子病历共享等功能后,数据范围和业务影响显著扩大,理应升级为三级,却因未履行变更备案程序而被监管部门通报。此类案例说明,定级不是“一劳永逸”的动作,而是需要随系统功能演进动态调整的过程。

为帮助组织更规范地完成定级工作,以下八点实务要点值得重点关注:

  • 1. 明确定级责任主体:运营使用单位是定级第一责任人,不得将定级完全外包给第三方,需主导定级过程并签字确认。
  • 2. 开展业务影响分析:从系统支撑的核心业务出发,评估中断或数据泄露对公民、法人、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
  • 3. 区分业务信息与系统服务:业务信息安全关注数据泄露后果,系统服务安全关注可用性中断后果,两者需分别评估后取高者作为最终等级。
  • 4. 参考行业定级指引: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主管部门常发布细化定级建议,应优先遵循行业规范。
  • 5. 组织专家评审:定级报告需经本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确保逻辑严谨、依据充分。
  • 6. 及时向属地公安备案:定级结果须在系统上线前或变更后30日内向所在地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提交备案材料。
  • 7. 避免“就低不就高”倾向:部分单位为降低后续测评成本故意低估等级,此举不仅违反合规要求,还可能在发生安全事件时承担更大法律责任。
  • 8. 建立定级动态管理机制:当系统架构、数据类型、用户规模或业务范围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启动定级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定级智能辅助工具”,通过结构化问卷与规则引擎自动生成初步定级建议,虽不能替代人工判断,但可显著提升效率与一致性。某省级大数据局在整合多个委办局信息系统时,便借助此类工具对百余个子系统进行快速初筛,再由专家组聚焦争议系统深入研判,最终在两个月内完成全部定级备案,较传统方式缩短近40%周期。这一实践表明,技术手段与专业判断结合,是未来定级工作的优化方向。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定级既是法律义务,也是安全治理的起点。只有立足实际业务场景,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结合行业特性和系统演进动态调整,才能真正实现“定得准、建得实、防得住”。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环境,组织不应将定级视为应付检查的程序性任务,而应将其纳入整体安全战略,为后续的安全建设与持续运营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关键领域的深度应用,定级工作也将面临更多新挑战,唯有坚持实事求是、动态更新的原则,方能在合规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