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2025年,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复杂,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已成为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面对《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的持续加压,许多单位在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测评时仍存在“定级不准、备案不清、整改不到位”等现实问题。那么,如何在合规与实效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与制度协同的系统工程。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自实施以来,已从1.0阶段全面迈入2.0时代,其核心在于“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监督检查”五个环节的闭环管理。其中,定级作为整个等保工作的起点,直接决定了后续安全建设的方向与投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单位因对业务系统边界理解不清、安全责任划分模糊,导致定级结果偏离实际风险水平。例如,某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在初期将整个系统统一划为三级,但在测评过程中发现,其下属的预约挂号子系统仅处理非敏感信息,实际应定为二级。这种“一刀切”式定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因高定级带来不必要的监管压力。
2025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边缘计算在政务、医疗、能源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业务系统的复杂性显著提升,给定级工作带来新挑战。以某地市级智慧水务系统为例,该系统整合了水源监测、管网调度、用户计费等多个模块,涉及大量实时传感数据与用户隐私信息。在定级过程中,技术团队最初将整个平台统一申报为三级,但在专家评审阶段被指出:水源监测部分属于关键基础设施核心组件,应单独定为三级;而用户计费模块虽含个人信息,但可通过脱敏处理降低风险等级,建议定为二级。这一案例凸显了“按业务功能拆分定级”的必要性,也反映出当前定级标准在面对融合型系统时的灵活性需求。
为应对上述挑战,组织在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测评时,需从制度、技术、人员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首先,应建立由业务部门、IT部门与安全团队共同参与的定级工作组,确保对系统功能、数据流向和业务连续性要求有全面认知;其次,借助自动化资产发现与风险评估工具,辅助识别系统边界与关键数据节点;最后,定期组织定级复审,特别是在系统架构发生重大变更或引入新技术后,及时调整保护等级。只有将定级视为动态管理过程,而非一次性合规动作,才能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等保初衷。
- 定级是等保工作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后续安全建设投入与合规成本。
- 2025年业务系统高度融合,需按功能模块拆分定级,避免“整体高定”误区。
-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核心组件应单独评估,确保安全等级与实际风险匹配。
- 定级需业务、IT与安全三方协同,仅由技术部门主导易导致偏差。
- 用户个人信息处理模块可通过数据脱敏等手段合理降低定级等级。
- 定级结果需经专家评审并报属地公安网安部门备案,流程不可简化。
- 系统架构重大变更后必须重新开展定级,确保动态合规。
- 借助自动化工具提升资产识别与风险评估效率,减少人为疏漏。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