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国多地争相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通过金融工具精准赋能实体经济?厦门市产业引导基金自设立以来,逐步构建起一套契合本地产业基础与未来发展方向的资本支持体系。截至2025年,该基金已撬动社会资本超百亿元,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

厦门市产业引导基金并非简单地提供财政补贴,而是采用“母基金+子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专项子基金,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这种机制有效避免了行政干预过度的问题,同时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例如,某专注于半导体材料研发的初创企业,在2023年通过一支由引导基金参与设立的硬科技子基金获得首轮数千万元融资,两年内完成中试线建设并实现小批量供货,目前已进入国内主流芯片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这一案例体现了引导基金在填补早期科创企业融资缺口方面的独特价值。

从实际运行效果看,厦门市产业引导基金在2025年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一是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靶向投资”,如针对本地集成电路设计强但制造弱的现状,重点支持晶圆制造配套项目;二是强化投后管理,不仅提供资金,还联动科技、工信、人社等部门为企业匹配政策、人才和市场资源;三是注重退出机制设计,通过协议回购、股权转让、IPO辅导等方式保障财政资金的循环使用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对单个子基金的出资比例通常不超过30%,既体现政府引导意图,又充分尊重市场主导地位。

尽管成效显著,厦门市产业引导基金仍面临若干挑战。部分子基金募资进度滞后、项目估值泡沫化、跨区域项目落地率偏低等问题在2025年依然存在。对此,相关部门正推动建立更精细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将“本地产业带动效应”“核心技术突破度”等指标纳入考核,而非仅关注财务回报。未来,随着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深入推进,该基金有望进一步联动泉州、漳州等地资源,形成跨市域的产业投资协同网络,真正实现“以资本链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 厦门市产业引导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架构,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本地产业投资。
  • 截至2025年,基金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方向。
  • 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基金规避了行政化干预,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
  • 典型案例显示,引导基金成功支持半导体材料企业突破供应链瓶颈,实现技术产业化。
  • 基金对子基金出资比例一般不超过30%,确保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平衡。
  • 强化投后服务,整合政策、人才、市场等多维资源,提升被投企业存活率与发展质量。
  • 当前面临募资难、估值虚高、项目落地率不足等现实挑战,需优化绩效评估机制。
  • 未来将深化区域协同,推动闽西南地区形成一体化产业投资生态体系。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