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步入深化阶段,江苏省如何通过资本手段精准引导产业升级?这一问题的答案,正越来越多地指向一个关键工具——江苏产业引导基金。作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该基金不仅承担着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功能,更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国内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双重背景,江苏产业引导基金的运作逻辑与实践成效,值得深入观察。

江苏产业引导基金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历经多轮迭代。截至2025年初,省级层面已设立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母基金,并联动13个地市形成覆盖全省的子基金网络。与早期“撒胡椒面”式投资不同,2025年的基金运作更强调“精准滴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严控投向房地产、传统产能过剩行业。例如,2024年设立的“苏南智能制造专项子基金”,由省财政出资3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0亿元,重点支持苏州、无锡等地的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工业互联网项目。这种“财政引导+市场运作+产业聚焦”的模式,显著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

一个独特且具代表性的案例是2025年3月落地的“常州氢湾未来产业基金”。该基金由江苏省产业引导基金联合常州市政府、中石化资本及本地民企共同发起,总规模50亿元,专注于氢能产业链中上游技术攻关,包括质子交换膜、高压储氢罐及加氢站核心设备。不同于以往政府主导的单一投资逻辑,该基金引入“技术尽调+产业协同”双评估机制:一方面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科研机构对项目技术成熟度进行背书,另一方面要求被投企业必须与常州本地整车厂或能源企业签订供应链协议。这种“技术—产业—资本”三位一体的闭环设计,有效避免了“投而不管、投而不产”的常见弊端。截至2025年6月,该基金已投资7个项目,其中3家企业的核心部件已进入北汽新能源和徐工集团的采购清单。

尽管成效显著,江苏产业引导基金在2025年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首先是退出机制不畅:大量子基金存续期为7-10年,但省内IPO审核节奏与并购市场活跃度尚未完全匹配,导致部分早期项目面临“投得出、退不出”的困境。其次是区域协同不足:苏北地区因产业基础薄弱,子基金募资难度大,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低,存在“南热北冷”现象。此外,绩效评价体系仍偏重财务回报,对“带动就业”“技术溢出”“产业链补链”等社会效益指标权重不足。未来,江苏需进一步优化容错机制,探索S基金(Secondary Fund)接续转让、区域性股权市场绿色通道等退出路径,并通过差异化考核引导基金向苏北倾斜。唯有如此,产业引导基金才能真正成为驱动全省均衡、高质量发展的长效资本引擎。

  • 截至2025年,江苏省级产业引导基金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形成覆盖13个地市的子基金网络。
  • 基金投向严格限定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排除房地产及传统过剩产能领域。
  • 2025年设立的“苏南智能制造专项子基金”以30亿元财政资金撬动70亿元社会资本。
  • “常州氢湾未来产业基金”创新采用“技术尽调+产业协同”双评估机制,确保投资实效。
  • 被投企业需与本地产业链核心企业签订供应协议,强化产业落地与协同效应。
  • 基金面临退出难问题,IPO与并购市场尚未完全匹配长期投资周期。
  • 苏北地区因产业基础薄弱,子基金募资困难,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
  • 现行绩效评价过度侧重财务回报,需增加技术溢出、就业带动等社会效益指标权重。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