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地级市如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找准产业突破口?2025年,蚌埠市交出了一份颇具参考价值的答案——依托产业引导基金,精准撬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不同于过去“撒胡椒面”式的财政补贴,蚌埠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引导基金机制,实现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本地产业能级,也为中部地区中小城市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现实样本。

蚌埠产业引导基金自2021年设立以来,经过多轮优化调整,至2025年已形成“1+N”母子基金体系,即由市级母基金牵头,联合社会资本设立多个专项子基金,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方向。截至2025年一季度,该基金体系累计认缴规模超80亿元,其中财政出资占比不足30%,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达1:2.7以上。尤为关键的是,基金运作严格遵循“投早、投小、投科技”原则,重点支持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的本地科技型企业。例如,2024年设立的“硅基新材料专项子基金”已投资6家本地企业,其中3家在2025年实现营收翻番,并成功进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一个独特而具代表性的案例是2025年初对“蚌埠云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该公司由本地高校科研团队孵化,专注于MEMS(微机电系统)压力传感器研发,长期受限于中试线建设资金短缺。蚌埠产业引导基金联合合肥某市场化创投机构,共同出资3000万元,不仅解决了其产线建设问题,还引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成其与京东方、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技术对接。2025年6月,该公司首条MEMS传感器中试线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2亿元。这一案例体现了引导基金从“单纯输血”向“赋能造血”的转变,也彰显了其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中的关键作用。

当然,引导基金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制度保障与风险控制。2025年,蚌埠市进一步完善了“尽职免责+绩效挂钩”的双轨机制:一方面明确对符合程序、勤勉尽责但因市场风险导致投资失败的管理团队予以免责;另一方面将子基金管理人的返投比例、本地企业培育数量、技术专利产出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与管理费及超额收益分配挂钩。这种机制既激发了市场化机构的积极性,又确保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未来,随着安徽省“基金丛林”生态的持续完善,蚌埠产业引导基金有望在区域协同、跨境合作等方面拓展新空间,真正成为驱动皖北振兴的“耐心资本”与“战略支点”。

  • 蚌埠产业引导基金至2025年已构建“1+N”母子基金体系,覆盖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 财政出资占比控制在30%以内,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放大效应达1:2.7以上。
  • 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原则,重点支持种子期与成长期科技型企业。
  • 2025年硅基新材料专项子基金已投资6家企业,其中3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 典型案例:云智传感获3000万元投资,建成MEMS传感器中试线,预计年产值1.2亿元。
  • 引导基金促成被投企业与京东方、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建立技术与供应链合作。
  • 建立“尽职免责+绩效挂钩”机制,平衡风险容忍与资金效率。
  • 绩效考核指标包括返投比例、本地企业培育数、专利产出等,强化结果导向。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