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国多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工具。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省会,近年来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径。然而,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财政资源有限、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石家庄市产业引导基金如何精准发力,真正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自2020年石家庄市产业引导基金正式设立以来,其运作模式不断优化。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的架构,由市级财政出资作为引导,联合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专项子基金,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符合本地产业规划的领域。截至2024年底,该基金已撬动社会资本超过30亿元,累计设立子基金12支,投资项目逾50个。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并非简单追求投资回报,而是将“产业培育”与“风险共担”作为核心目标,尤其注重对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例如,某生物医药企业在早期研发阶段因缺乏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通过引导基金下设的专项子基金获得2000万元股权投资,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还吸引了后续市场化机构跟投,最终推动其创新药进入临床三期阶段。
与其他城市相比,石家庄市产业引导基金在机制设计上体现出较强的务实性与本地适配性。首先,在返投比例设定上,并未采取“一刀切”的高比例要求,而是根据项目技术含量、团队背景及落地可行性进行差异化安排,避免因硬性指标导致优质项目流失。其次,基金建立了“容错机制”,明确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程序合规但因市场变化导致投资失败的项目,不追究管理团队责任,从而鼓励大胆探索。此外,基金还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产品”转化。2023年,某高校团队研发的新型环保材料技术,正是通过引导基金支持实现中试放大,并在石家庄高新区落地建厂,预计2025年可实现年产值超亿元。这种“技术—资本—产业”的闭环,有效提升了本地创新生态的活跃度。
尽管成效显著,石家庄市产业引导基金在实践中仍面临若干挑战。一是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民营资本对政府主导基金的决策效率和退出机制仍存疑虑;二是专业管理人才相对短缺,尤其在细分产业领域的深度研判能力需加强;三是基金与地方招商、人才政策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释放。面向2025年,基金运作方正着手推进三项优化举措:其一,探索“投贷联动”模式,联合本地金融机构为被投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其二,建立动态绩效评价体系,将产业带动效应、就业创造、技术突破等纳入考核维度;其三,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接,推动跨区域项目合作。可以预见,随着机制不断完善,石家庄市产业引导基金将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
- 石家庄市产业引导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架构,有效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 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本地优势与潜力产业
- 截至2024年底,已撬动社会资本超30亿元,设立12支子基金,投资50余个项目
- 通过容错机制和差异化返投要求,提升基金运作灵活性与项目适配度
- 成功支持某生物医药企业完成关键临床阶段融资,体现对早期科技企业的扶持能力
-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如某环保材料项目实现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
- 面临社会资本参与度、专业人才储备及政策协同等现实挑战
- 2025年将推进投贷联动、绩效评价优化及京津冀协同合作等三项重点改革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