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产品或组织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认证体系,不少管理者不禁发问:碳足迹认证标准究竟有哪些?这些标准之间有何异同?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路径?本文将从技术视角出发,系统梳理当前主流的碳足迹认证标准,并结合2025年的政策环境与实践案例,为企业提供清晰、可行的操作指引。

目前,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纳的碳足迹认证标准主要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14064系列、ISO 14067产品碳足迹标准,以及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共同制定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此外,欧盟推出的PEF(Product Environmental Footprint)方法学、英国的PAS 2050规范,以及部分国家或地区基于本地法规开发的区域性标准,也在特定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标准在核算边界、数据要求和报告格式上存在差异,但其核心逻辑均围绕“范围一、二、三”排放展开,强调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碳排放量化。

以某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在2024年计划拓展欧洲市场时,发现客户明确要求提供符合PEF方法学的产品碳足迹声明。由于此前仅依据ISO 14067进行内部核算,其数据颗粒度和系统边界设定无法满足PEF对供应链上游排放的详细追踪要求。为此,该企业重新梳理了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及生产能耗等环节的数据采集流程,并引入第三方核查机构协助完成方法学转换。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其碳管理能力,也使其在2025年初成功获得目标市场的绿色准入资格。此案例表明,不同认证标准的选择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与市场准入、客户期望乃至国际贸易规则紧密关联的战略决策。

面向2025年,随着各国碳关税机制(如欧盟CBAM)逐步落地,碳足迹认证已从“加分项”转变为“必选项”。企业在选择适用标准时,需综合考虑以下八个关键因素:第一,目标市场的法规强制性要求,例如欧盟对部分行业已明确指定PEF或EPD(环境产品声明)作为合规依据;第二,客户或供应链伙伴的具体认证偏好,大型采购方往往在其供应商行为准则中指定特定标准;第三,企业自身的数据基础与核算能力,ISO 14067对初级数据依赖较高,而GHG Protocol则更灵活;第四,认证成本与周期,部分标准需经严格第三方验证,费用和时间投入较大;第五,是否支持数字化工具对接,如LCA软件兼容性;第六,标准更新频率与长期稳定性,避免短期内因方法学变更导致重复投入;第七,是否涵盖范围三排放,这对高外包比例企业尤为关键;第八,认证结果的国际互认程度,影响未来市场拓展潜力。唯有系统评估上述维度,企业方能在复杂的标准体系中找到最优路径,实现碳管理从合规到价值创造的跃迁。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