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日益紧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那么,如何科学、统一地衡量一件产品的碳排放?这正是ISO14067碳足迹认证标准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该标准自发布以来,已成为国际通行的产品碳足迹量化与沟通的重要依据,尤其在2025年全球碳关税机制逐步落地的背景下,其战略意义愈发凸显。

ISO14067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全称为《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和沟通的要求与指南》。它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规定了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分销、使用阶段到废弃处理全过程的碳排放核算框架。与ISO14040/14044等通用LCA标准不同,ISO14067聚焦于单一指标——二氧化碳当量(CO₂e),强调结果的可比性与透明度。企业若想通过该认证,不仅需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体系,还需确保核算边界清晰、分配方法合理,并接受第三方核查。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多个主要经济体已将产品碳足迹纳入进口合规要求,使得该标准从“自愿性”逐步转向“准强制性”。

以某家电制造企业为例,其在2024年启动出口欧洲市场的绿色转型计划时,首次系统应用ISO14067标准对其主力型号冰箱进行碳足迹核算。团队发现,尽管生产环节能耗控制良好,但制冷剂使用阶段的逸散排放占总碳足迹的62%。这一洞察促使企业联合上游材料供应商开发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替代工质,并优化包装设计以减少运输体积。最终,该产品碳足迹较同类竞品降低28%,不仅顺利通过欧盟生态设计指令审查,还在2025年初获得绿色采购优先资格。这一案例表明,ISO14067不仅是合规工具,更是驱动产品创新与供应链协同减排的有效杠杆。

尽管ISO14067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中小企业普遍缺乏LCA专业人才与高质量数据库支持;其次,不同国家对“功能单位”“系统边界”的解释存在差异,影响结果互认;再者,部分行业(如纺织、电子)的复杂供应链使得数据追溯难度大。对此,建议企业采取分步策略:初期可聚焦高销量或高碳排产品试点,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中期与上下游共建共享碳数据平台;长期则将碳足迹管理纳入ESG战略核心。同时,政策层面也需加强本地化指南制定与核查机构能力建设,以提升标准实施的一致性与公信力。

  • ISO14067是国际公认的产品碳足迹量化标准,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标准要求明确系统边界、功能单位、分配规则及数据质量等级,确保结果可比。
  • 2025年全球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扩展至消费品领域,推动企业主动认证。
  • 通过认证可识别高碳排环节,指导产品设计与供应链优化,如制冷剂替代。
  • 某家电企业案例显示,应用ISO14067后产品碳足迹降低28%,获得市场准入优势。
  • 中小企业实施难点包括数据获取难、专业能力不足及跨区域标准差异。
  • 建议采用“试点—推广—整合”三阶段策略,结合数字化工具提升核算效率。
  • 未来需加强政策协同、数据库建设与第三方核查体系,支撑标准规模化应用。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