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开始关注产品是否具备节能属性。然而,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即便产品在实验室测试中表现优异,若未通过官方认可的节能认证,不仅无法进入政府采购清单,还可能在出口或招投标中遭遇合规壁垒。那么,产品节能认证办理究竟涉及哪些关键环节?企业又该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完成这一过程?
产品节能认证并非简单的“贴标”行为,而是一套涵盖技术评估、文件准备、检测验证及持续监督的系统性工程。以2025年某家电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开发一款新型变频空调时,虽在能效比(EER)上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但在首次申请节能认证时却因未提供完整的零部件能效溯源数据而被退回。经过重新梳理供应链能效信息、补充第三方检测报告,并与认证机构进行多轮技术沟通后,最终在三个月内完成认证。这一案例表明,节能认证不仅是对终端产品的检验,更是对企业全链条绿色管理能力的考验。
从实际操作角度看,产品节能认证办理需跨越多个技术与管理门槛。首先,企业需明确产品所属的认证类别——是自愿性节能产品认证,还是强制性能效标识备案;其次,要对照最新版《节能产品认证技术规范》核查产品参数;再者,选择具备CMA/CNAS资质的检测实验室进行能效测试至关重要;此外,还需准备包括产品结构图、关键零部件清单、能效计算说明等十余项技术文档。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起,部分高耗能产品类别已将“碳足迹核算”纳入认证辅助评估项,这意味着企业需提前布局生命周期评估(LCA)能力建设。
面对日益严格的绿色准入要求,企业不应将节能认证视为负担,而应将其转化为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契机。通过认证的产品不仅可享受税收优惠、绿色信贷支持,还能在电商平台获得“节能优选”标签,提升消费者信任度。更重要的是,认证过程本身倒逼企业优化设计、筛选高效零部件、建立能效数据库,从而实现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降碳”的战略转型。未来,随着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如欧盟CBAM)的深化,拥有国内权威节能认证将成为产品出海的重要通行证。
- 明确产品适用的节能认证类型(自愿性或强制性),避免误判导致合规风险;
- 对照2025年最新版国家节能认证技术规范,逐项核验产品能效指标;
- 选择具备CMA/CNAS双重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确保测试报告权威有效;
- 系统整理产品技术文档,包括结构图、BOM清单、能效计算模型及测试条件说明;
- 建立关键零部件能效溯源机制,确保整机能效数据可验证、可追溯;
- 提前规划认证周期,一般从申请到获证需2-4个月,避免影响上市节奏;
- 关注地方政策红利,部分地区对首次获节能认证企业给予5万至20万元补贴;
- 将认证结果纳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后续碳足迹核算与绿色设计迭代奠定基础。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