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双碳”目标加速落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发现,产品若无法获得节能认证,不仅难以进入政府采购清单,甚至在电商平台也会被限流。这不禁让人思考:产品节能认证是否已从“加分项”演变为“生存线”?面对日益严苛的能效标准和复杂的认证流程,企业该如何在合规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
事实上,2025年产品节能认证体系已进入深度整合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多部门于2024年底发布的《绿色产品认证实施规则(2025版)》明确要求,家电、照明、办公设备等八大类目产品必须通过新版能效标识备案,并同步纳入“中国绿色产品认证”统一框架。这意味着过去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节能认证(如节能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环保认证等)正逐步统一为“一证通”。以空调行业为例,2025年1月起,所有新上市的变频空调必须满足APF(全年能源消耗效率)≥5.30的强制标准,且需通过第三方实验室的全工况能效测试。某华东家电企业曾因沿用2023年的测试方法,在2025年3月的抽检中被判定为“虚标能效”,不仅产品下架,还面临高额罚款。这一案例凸显了认证标准动态更新对企业技术储备的考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的认证不仅关注产品本身的能耗,还引入了“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维度。例如,深圳某LED照明企业“光域科技”在申请2025年节能认证时,首次被要求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能耗、运输排放及回收处理等环节的碳数据。该公司通过部署IoT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线能耗,并与上游铝材供应商共建绿色供应链数据库,最终以单位产品碳排量低于行业均值32%的成绩获得认证。这一案例表明,节能认证正从单一性能指标向系统性绿色管理延伸。与此同时,认证成本也成为中小企业的一大痛点。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25年一季度调研显示,中小企业完成一次完整节能认证平均需投入8–15万元,周期长达3–6个月,远高于大型企业的规模效应优势。
面对上述现实挑战,企业需采取多维度策略应对。首先,应建立动态标准跟踪机制,及时响应政策变化;其次,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产品迭代成本;再者,可联合行业协会共建共享测试平台,分摊认证费用。展望未来,随着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际规则的传导效应增强,产品节能认证将不仅是国内市场的“通行证”,更是全球绿色贸易的“硬通货”。企业唯有将节能认证内化为研发与制造的核心环节,方能在2025年及以后的绿色竞争中占据主动。
- 2025年产品节能认证已纳入国家统一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实现“一证通”管理。
- 新版能效标准大幅提升,如空调APF门槛值提高至5.30,测试方法更趋严苛。
- 认证范围扩展至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要求企业提供供应链碳排放数据。
- 中小企业面临认证成本高、周期长、技术储备不足等现实困难。
- 真实案例:光域科技通过IoT与绿色供应链建设成功获得2025年LED节能认证。
- 认证失败风险加剧,虚标能效将导致产品下架、罚款甚至品牌信誉受损。
- 企业需建立标准动态跟踪机制,并推动模块化、平台化研发以降低合规成本。
- 产品节能认证正成为国内外市场准入的双重门槛,影响全球贸易竞争力。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