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产品的能效表现。然而,当企业或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节能”标签时,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节能认证到底是哪家认证机构颁发的?这些认证是否具备权威性?本文将从认证体系、主要机构、实施流程及实际案例出发,系统梳理中国节能认证的真实图景。

中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始于1998年,由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经贸委联合推动,现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统一管理。目前,节能认证并非由单一机构垄断,而是由经CNCA批准、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执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机构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CQC不仅是国内最早开展节能认证的机构,也是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的主要实施单位之一。此外,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环保部下属)、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等也在特定领域开展节能或绿色产品认证。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打着“节能”旗号的证书都具备国家认可效力——只有带有“中国节能产品认证标志”(即“节”字标)且可在CQC官网查询到的认证,才属于国家推行的自愿性节能认证体系。

为更清晰地理解节能认证的实际运作,不妨看一个真实案例:2022年,浙江某中小型空调制造商为提升产品竞争力,计划申请节能认证。起初,企业通过某地方咨询公司接触了一家声称“三天拿证”的认证机构,支付费用后获得一份印有“节能认证”字样的证书。然而在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时,该证书因未在国家认监委备案而被判定无效。后经专业指导,企业转向CQC提交申请,历经产品检测、工厂审查、能效比测试等多个环节,历时两个月最终获得正规“节”字标认证。这一案例凸显了企业在选择认证机构时的盲目性,也反映出市场对权威认证渠道认知的不足。事实上,CQC等正规机构对产品能效的要求极为严格,例如房间空调器需满足GB 21455-2019《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中的一级或二级能效标准,且需通过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检测。

节能认证不仅是企业绿色转型的通行证,更是消费者识别高效产品的关键依据。随着《“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深入实施,节能认证在政府采购、绿色建筑、家电下乡等政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随着绿色金融、碳足迹核算等新机制的引入,节能认证或将与碳排放数据挂钩,进一步提升其技术含量与市场价值。因此,无论是制造商还是终端用户,都应主动了解认证机构的资质背景,避免被虚假认证误导。选择经CNCA授权、具备CNAS认可资质的认证机构,才是通往绿色合规的正道。

  • 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由国家认监委(CNCA)统一监管,非单一机构垄断。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是目前最具权威性和覆盖面的节能认证实施机构。
  • 正规节能认证标志为“节”字标,可在CQC官网或国家认监委平台查询验证。
  • 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方圆认证等机构在环保或特定行业也开展相关节能认证。
  • 节能认证属于自愿性认证,但部分政府采购和行业准入将其作为硬性条件。
  • 产品需满足国家能效标准(如GB 21455、GB 12021等)并通过指定实验室检测。
  • 认证流程包括申请、检测、工厂审查、评定与发证,通常需4–8周完成。
  • 市场上存在非正规“节能证书”,企业应警惕无资质机构的虚假宣传。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46.html